首页 剑来(1-7册)出版精校版

第106章 三思


根汗毛,我可是要往你尸体上吐唾沫的……”
  结果崔东山挨了陈平安一脚,陈平安道:“说正事。”
  崔东山立即坐着作半揖,毕恭毕敬道:“听先生的。”
  茅小冬重新闭上眼睛,眼不见为净。
  崔东山稍稍酝酿后,站起身,绕过椅子,习惯性踱步,缓缓说道:“这场布局,大致分四层人物和境界。”
  崔东山伸出一根手指:“第一。
  “大隋供奉蔡京神的孙子,蔡丰之流,官职不高,人多了之后,却能够把持朝野上下的舆论风评,鼓噪不已,寄希望于青史留名,内心仰慕那开国儒将风采。蔡丰在其中算是好的,有个元婴境老祖宗,怀揣着极大野心,奔着有朝一日死后美谥‘文正’而去。其余诸多书生意气,多是不谙庶务的蠢蛋。如果真能成就大事,那是走了狗屎运。不成,倒也未必怕死,死则死矣,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嘛。活得潇洒,死得悲壮,一副好像生死二事都很了不起的样子。
  “至于会不会留下一个残局,以及烂摊子到底有多糜烂,他们可不会管,因为想不到这些。书上记载将人以两脚羊贩卖烹食的惨剧,看过就算,到底距离他们太远。”
  “我见过,还不少。”崔东山笑道,“当然,先生在藕花福地应该也见过了。”
  崔东山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
  “礼部左侍郎郭欣、龙牛将军苗韧之流,为豪阀功勋之后,大隋承平已久,他们久在京城,看似风光,实则空有头衔,将京城和朝堂视为牢笼,渴望将先祖勇烈遗风,在沙场上发扬光大。加上外有相当数量的边军实权武将的世交将种,与苗韧之流遥相呼应。
  “兵部右侍郎陶鹫、职掌京城治安的步军衙门副统领宋善,相对务实,对于行伍之事,比较熟悉。正值壮年的大骊皇帝宋正醇的‘暴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稍纵即逝,不可错过。在此时撕毁盟约,趁着大隋举国上下憋着一口恶气,打算顺应民心,借助战力不俗的大隋边军,豪赌一场。他们不愿坐以待毙,被将来蒸蒸日上的大骊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换了国姓,彻底沦为宋氏藩属。这一类人,属于权衡利弊之后,得出的结论。比郭欣、苗韧之流要高明一些,但大致仍是在一个层次上。而大隋的底蕴,就在于这样的人,在庙堂,在边关,都有不少,这大概勉强能算一国国力之所在了。”
  崔东山伸出第三根手指:“第三,接下来才是那位可怜兮兮的大隋皇帝。
  “此人处境最为尴尬。本来做好了承担骂名的打算,力排众议,签订耻辱盟约,还把寄予厚望的皇子高煊,送往披云山林鹿书院担任质子。结果仍是小觑了庙堂的汹涌形势。蔡丰那帮崽子,瞒着他刺杀山崖书院茅小冬,一旦成功,将茅小冬污蔑为大骊谍子,妖言惑众,告诉大隋朝野,茅小冬处心积虑,试图凭借山崖书院,挖大隋文运的根子,这等包藏祸心的文妖,大隋子民,人人得而诛之。”
  茅小冬没有反驳什么。文妖?他茅小冬都觉得是在夸他了。
  浩然天下曾经被骂为最大文妖的人物,是谁?他与崔瀺的先生。
  崔东山笑道:“当然,蔡丰等人的动作,大骊皇帝可能清楚,也可能不清楚,后者可能性更大些,毕竟如今他不太得人心嘛。不过都不重要,因为蔡丰他们不知道,文妖茅小冬死不死,大骊宋氏根本不在乎,那个大隋皇帝倒是更在乎些,反正不管如何,都不会破坏那桩山盟百年誓约。这是蔡丰他们想不通的地方,不过蔡丰之流,肯定是想要先杀了茅小冬,再来收拾小宝瓶、李槐和林守一这些大骊学子。不过那个时候,大隋皇帝不打算撕毁盟约,肯定会阻拦。但是……”
  崔东山笑意森森:“宋正醇一死,看来确实让大隋皇帝动了心。身为帝王,真以为他乐意被朝野上下埋怨?愿意寄人篱下,以至于国境四周都是大骊铁骑,或是宋氏的藩属兵马,然后他们弋阳高氏就躲起来,苟延残喘?陶鹫、宋善都看得到机会,大隋皇帝又不傻,肯定会看得更远些。
  “此人坐在那张椅子上,看蔡丰这些人捣鼓。怎么说呢,喜忧参半吧,不全是失望和恼火。喜的是,弋阳高氏养士数百年,的的确确有无数人,愿意以国士之死,慷慨回报。忧的是,大隋皇帝根本没有把握赌赢,一旦公然撕毁盟约,两国之间,就没了任何回旋余地。一旦落败,大隋版图必然要承受大骊朝野的怒火。”
  崔东山那只手始终保持三根手指,笑了笑:“当初我说服宋长镜不打大隋,是花费了不少气力的。为此,宋长镜大怒,与皇帝陛下大吵了一架,说这是养虎为患,将外出征战的大骊将士的性命视为儿戏。好玩得很,一个武夫,大声训斥皇帝,说了一通文人措辞。
  “那会儿,咱们那位皇帝陛下瞒着所有人,他阳寿将尽,不是十年,而是三年。应该是担心墨家和阴阳家两位修士,当时恐怕连老崔瀺都给蒙蔽了。事实证明,皇帝陛下是对的。那个阴阳家陆氏修士,确实意图不轨,想要一步步将他制成心智蒙蔽的傀儡。如果不是阿良打断了咱们皇帝陛下的长生桥,大骊宋氏恐怕就真要闹出宝瓶洲最大的笑话了。”
  崔东山眼神眯起,伸出第四根手指:“然后就轮到了幕后人物,又分两拨。
  “那拨真正的高人,我猜测出自商家m.BowUchINa.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剑来(1-7册)出版精校版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