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

第3章 攻击机


机尾和翼梢也装有从发动机引气的喷气反作用操纵系统,用于进一步控制飞机姿态,辅助这些特技飞行。

    “鹞”式配有2门机炮和7个武器挂点,可挂载英美等国研制的各类导弹、炸弹、火箭和吊舱。虽然最大速度仅有1.1马赫,但在近距离空中支援时,机动性和战斗力并不输给同时代的双倍音速战机,在中低空战斗中还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也可用于局部防空。据报道,“鹞”式问世不久,美国在6100米以下高度进行了实机空中格斗试验,结果发现,美国现役战斗机经常败下阵来。

    因此,英军非常喜爱“鹞”式攻击机,在20世纪70年代宣称“鹞”式是欧洲爆发大规模战争后唯一能正常起飞作战的飞机。英军还将其成功配备到“无敌”级轻型航母上,即“海鹞”,使得英国皇家海军不必花费常规起降航母的巨资而拥有固定翼舰载机。

    战场表现

    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中,英军三个中队10架“鹞”和28架“海鹞”式战斗机远渡重洋,挑战阿根廷军队配备的法国制双音速战机“幻影”3,结果大获全胜。

    传统的咬尾攻击模式真的改变了。在空战中,“幻影”虽然占尽速度优势,但“鹞”式、“海鹞”式战机经常利用喷口转向的方式来个空中急停,跑到“幻影”后面向其发动机喷口发射alm-9l型“响尾蛇”红外空空导弹。此时的阿军飞行员往往会加大马力试图逃脱,正好产生的热能反倒增加了红外追踪的准确度,只能束手待毙。

    更重要的是,马岛远离英国本土,由于政治原因,英国飞机不能在南美沿海国家降落,如果没有了能够垂直/短距起降的“鹞”与“海鹞”,那么马岛战争的历史恐怕要改写。在整个马岛战争中,英军的“鹞”与“海鹞”出动了2000多架次,平均每架飞机飞行约55小时,战备完好率高达85%,以零战斗损失击落了阿军23架战斗机,成为马岛战争的一大功臣。

    与此相比,之后不久的一次险中逃生更是让“鹞”名声大震。1983年6月,一架正在海上进行常规训练的“海鹞”突然发生了无线电通信故障,无法联系上自己的航母,眼看就要断油坠海。突然,飞行员发现海上有一艘西班牙货船,便与船员进行了手势联系,获准后通过垂直降落的方式将“海鹞”安全停到了狭小的货船甲板上。这种未经训练就在货船上降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实践恐怕在整个航空史上也是屈指可数。

    其实,除了“鹞”式,苏联先后研制了雅克-38、雅克-141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美国研制了jsf联合战斗机,有的在性能上也有所提升,但其历史影响无法与“鹞”式相提并论。“鹞”式先后生产了600余架,除装备英军,还出口到西班牙、印度、泰国等国。值得一提的是,“鹞”式是美国进口的唯一一种作战飞机。美国麦道公司还和英国航宇公司联合对其进行了改进(代号av-8b),装备数量甚至超过了英国,而且被卖回英国,直至2003年生产线关闭。

    av-8b于20世纪80年代服役,在机动性能、机载设备、武器配置、作战能力等多方面比“鹞”式(av-8a)有了大幅提升,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空中近距离支援的主要机种。

    在1991年空袭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中,86架av-8b成为美军最接近敌防线的攻击机,被布置在距离科威特海岸不足100千米的战舰上,一共出动了约3400架次、4300飞行小时,在多国部队突入伊拉克雷区等障碍地带时压制敌方炮兵,提供了出色掩护,出击成功率达到90%。

    垂直起降的先天不足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有如此奇妙的性能,为什么美国、德国在当年鉴定时期就放弃了继续研制?为什么没有成为当代先进战机的主流?答案当然是改型战机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

    在已见的机型中,实现垂直/短距起降功能的核心还是依靠发动机向下喷气来托举飞机。这种方式直接而野蛮,产生巨大升力需要耗费大量燃料,随之而来的高速高温热气流也对喷气管、机体、甚至地面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还要牺牲很多其他性能。例如,“鹞”式就牺牲了速度和航程。在“鹞”式年代,新型战机都已经突破了两倍音速,而“鹞”式只有其一半。更为难以接受的是,“鹞”式的起飞总重受到了很大限制。短距起飞时,“鹞”式最大起飞重量为10.4吨,最大载弹量为3.6吨,作战半径不到420千米。而垂直起飞模式下,最大起飞重量8.2吨,最大载弹量仅为2.3吨,挂弹后作战半径仅有92千米,这个数字简直小得不可思议。

    此外,起降本就是飞机驾驶过程中最危险的一步,而“鹞”式具有多种起降模式,需要对喷气口进行相应调节,因此在实践中操作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便会坠毁,是一种著名的“索命”飞机。在英国皇家空军的1m.bOwuchINA.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