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什么来就封了外公为承恩公,好像有些太急了。 建文帝放下筷子,说道:“太后说的事情朕知道了,只是封外公承恩公之事,是家事,也是国事,朕还需和大臣们商量。”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吕太后觉得皇上的外公封了承恩公,对皇上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举手之劳而已,和大臣们商量,也只是走个过场,于是笑道:“这是自然,自古后宫不得干政,最终还是要皇上自己拿主意的。” 吕太后这慈祥温柔的模样,简直是三从四德的典范了。 建文帝吃罢午饭,回去召集两位顾命大臣开会,分别是翰林院学士、太常寺卿黄子澄,以及翰林院侍读方孝孺。 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名,一甲探花郎,正经科举出身,曾经和孝康皇帝朱标一起去兖州为鲁荒王料理过丧事,鲁荒王的丧事办的很漂亮,洪武帝很器重他,一直提拔培养,是为顾命大臣。 方孝孺没有功名,也不屑于考科举,觉得应试教育摧残人性,但他很有名气,因为他有个很厉害的导师,也曾经是孝康皇帝的老师——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方孝孺靠着诗文和老师的名声,备受江南文人们推崇,因为也列入顾命大臣之列。 一个是官方认可的科举出身,一甲探花郎;一个是类似五百年后社交网络里粉丝最多的公知大v,强强联合,是建文帝的核心智囊团。 今天的议题是削藩。 建文帝问,要不要削藩?除去兵强马壮的皇叔们? 黄子澄:削。 方孝孺:削。 建文帝当然也想削,否则也不会问这个问题,于是君臣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削。 建文帝又问:“朕这么多皇叔,从谁开始削?” 黄子澄说道:“先图燕。所谓擒贼先擒王,应该从实力最强、年纪也最长的燕王开始。” 燕王朱棣排行老四,但是老二亲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都已经死了,老四成了老大。而且燕王实力最强,否则高皇帝也不会一口气扣下燕王四个孩子在京城里。 方孝孺却有了不同意见:“先不要动燕王,应该先削去燕王的羽翼,从燕王的周王开始削,然后是齐王、湘王、代王等诸王。最后再动燕王。” 周王朱橚是燕王亲弟弟,代王朱桂是西北大藩王,战斗力仅仅在燕王之下,还是燕王的连襟——代王妃徐氏是魏国公徐达次女。 黄子澄表示反对:“不行,此举舍本逐末。” 方孝孺也反对对方的意见:“直接动燕王,太急功近利了。” 黄子澄实打实科举出身的探花郎,从基层岗位做起,一步步被洪武帝刻意提拔调教上来的,对方孝孺这种只晓得空谈的“名士”有些看不上眼,说道:“削藩削藩,其实就是削燕王,早晚都要动手,兵贵神速,不如直接动燕王,要不然削前面几个藩王都是白费力气。” 方孝孺以恩师宋濂为荣,在诗文方面有诸多读书人推崇,觉得黄子澄读书读迂了,不晓得变通,说道:“燕王雄才大略,酷似高祖皇帝,北平兵强马壮,骁勇善战,金、元两国皆兴于此,一旦直接削燕王,燕王狗急跳墙,必定起兵谋反,到时候战火纷飞,生灵涂炭,黄大人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削藩难道是请客吃饭?黄子澄觉得可笑,不过建文帝向来很尊重方孝孺,欣赏他的诗文,还是给他留了面子,“既然决定要削藩,就要做好打仗的准备,燕王不是坐以待毙之辈。你削了他弟弟周王、他的连襟代王有什么用?伤不了燕王的根本。” 方孝孺说道:“孙子兵法上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燕王若要战,当然可以一战,但是兵法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削周王,代王等藩王,杀鸡儆猴,震慑燕王,要他放弃兵权,主动投降。” 黄子澄是个务实的,最讨厌方孝孺的高谈阔论,此时有些烦躁,说道:“杀鸡儆猴?杀鸡从来吓不到猴,不信方大人杀一只鸡给猴看试试?要杀猴杀猴便是了,杀什么鸡啊!” 方孝孺如何听不出他讽刺之意,顿时大怒,“黄大人,我们讨论国家大事,你怎么说起杀鸡了?简直有辱斯文!” 眼瞅着两个顾命大臣要吵起来了,建文帝赶紧冲过转移火力,说道:“朕大概知道两位的想法了,此事关系重大,明日大朝会还需与其他大臣们讨论,现在朕有个问题想请教两位,朕的外公要不要封承恩公?” 黄子澄说道:“是有封承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