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桓大司马带兵入京,却有郗刺使屯兵城外。 同样是入营“谈判”,面对的人不再相同,谢安却说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郗愔沉色不语,帐中气氛更显压抑。 谢安夷然不惧,面上带笑,直视郗愔双眼。 良久之后,郗愔忽然大笑,“安石戏言矣。” 说罢抬手,刀斧手尽数退去,健仆送上茶汤糕点。 郗愔撇开政事,大谈老庄之道、养生之法。不看帐外甲士,八成会以为此地不是军营,而是某处山清水秀,适合清谈之所。 用过茶水点心,谈过道学养生,帐中气氛稍显缓和,分毫不见之前的剑拔弩张。 谢安放下漆盏,取过布巾擦过手,见郗愔迟迟不入正题,知晓堆放实在比耐心,干脆主动开口,开门见山,提及朝中之事。 王坦之手一颤,众人的神情再度紧绷。 郗愔略微沉下脸色,少顷又现笑容,道:“安石以为此事应当如何?” “今北有强敌,边境不稳,建康如若生乱,则敌寇必趁机南下,国中亦将遭逢大难。如重蹈前朝之祸,使君与安皆成罪人。” “安石……”听闻此言,王坦之暗道不好,想要出声阻止。不想谢安决心既下,话说得太快,压根拦都拦不住。 “安知使君之志,亦知使君忧国忧民之心,但请使君斟酌,莫要酿成一场祸事。” 郗愔没说话,表情也没有太多改变,让人猜不透他的心思。 谢安当面划出底线,太后临朝势在必行。 至于王太后是不是乐意,不在士族的考虑之内。 实事求是的讲,推出太后是为争夺话语权,又不是真为了让其摄政,本人不愿理政事,反倒正中群臣下怀。 不过,这条底线却会触动郗愔的利益。除非他肯让步,否则,事情仍会僵在这里,始终无法推进半步。 帐中陷入沉默,郗愔不言,谢安不语,王坦之皱眉深思,王彪之和王献之互看一眼,最终由王献之开口道:“使君,仆有一言。” 王献之曾于郗愔帐下为官,更曾随他北伐,在几人之中,算是比较有交情,说话能多出几分底气。 “子敬但说无妨。”郗愔道。 “诺。” 王献之拱手,组织过语言,将打好的腹稿和盘托出。 事情僵在这里不是办法。 按照桓容的意思,乱归乱,真起了兵祸,遭殃的还是建康百姓。 经过书信商量,针对朝中局势,桓容提出建议,由王献之和王彪之共同斟酌定出条件,希望能兼顾双方利益,将随时可能爆发的兵祸消弭于无形。 太后临朝势在必行,不容更改,这是谢安的底线,同时也是王献之和王彪之的。 一来,作为提出太后摄政之人,琅琊王氏自然不能自打嘴巴,当着谢安和王坦之的面反口;二来,涉及到士族利益,大家必须站到统一阵线。 不然的话,琅琊王氏别说再起,很快就会成为士族公敌。 有得必有失,想要坚守住底线,在其他方面就要妥协。 王献之提出,太后临朝之后,只听政不决事,凡政、军要务均须问顾命大臣。待到天子冠婚,则政归天子。太后还于后宫,顾命大臣留于朝堂辅佐,仍可督视天子,行周公故事。 简言之,双方各退一步,郗愔点头同意太后临朝,不再横加阻挠;王谢士族尊重他顾命大臣的地位,并会上请天子,授他丞相一职。 这个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能将争斗拉回朝堂,不至于刀兵相向,使得兵乱建康,给他人可趁之机。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