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老朝臣交替了一波。 能走上金銮殿上朝议政的人,“晚节不保”总是比“出师未捷”的要多。这批新人可以说是稳得很,一腔热血的励精图治。 再加上还有黎崇这个妖孽在暗中掌控。 就算是不信司家皇位交叠大多和平共度的邪,想要从龙之功的话。 两个皇子,一个五岁一个三岁,要战队也没那么禽兽的。 大臣中压根没有什么大波澜。而老天也像是帮司轩一样,他登基后,全国各地出的事情都是一些可控范围内的灾情。 没大事,自然也没大错。 御史们也真是憋坏了。 靠着嘴皮子吃饭的御史能甘心这么一直憋下去吗? 于是可怜的皇帝陛下就中招了。 几乎所有的御史的目光都牢牢的紧盯司轩。 皇帝高坐龙椅,百官都有纠错权。 大墨的太祖对自己的后代留下这样的遗训:有人肯说你的错,你才能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但是若是你们因为这条,被百官刻意找茬打压,压得毫无存在感。那让出皇位吧,大墨不需要压不住群臣的皇帝。 这条祖训很大程度上消弱了皇权的威严,却平衡了朝堂的某种稳定。 后继之君也不是没有在遵守祖训的同时让自己略微轻松一点的对策。 司轩不想没有人对自己说实话,更不想整天有人废话。 他所做的就是把这种劝诫的权利进行了分化,工作上的错误和得失百官在朝堂上直言,御史无权开口。君王德行上的失职由御史负责。 这个分化是在登基之处,大家在摸索新帝风格的时候雷厉风行定下的,等御史们回过神,发现自己的权利被消弱了,已经晚了。 于是现在被憋狠了的于是们,更加咬紧司轩,毕竟德行问题实在是太过于广泛了。 几乎所有的御史都可劲儿的在他身上找麻烦,找问题,找细节。 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扩大了n倍。 折子一个个的上,加班加点,监察百官的同事,还不忘记和皇帝陛下讨论讨论,您最近吃了多少,喝了多少,用了多少,睡了多少,生了多少等等。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为官求名求利很正常,身为御史想在皇帝面前露脸也很正常。 司轩自己拉的仇恨自然得自己来抗。 但是他必须把一批浑水摸鱼的给轰出去。 御史,这种靠得罪人,靠抓别人小辫子,靠扣罪名来自己获得成功的人,很容易走上一种极端。 那就是为了自己,不惜一切代价毁了别人。 在没有大墨的那个历史里,就有不少这样丧心病狂的文官,他们以在金銮殿上撞墙荣。 因为这种死法,会让他们在仕林中有极好的名声,人们只会感叹于他们不畏强权,愿意为这个国家牺牲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唤醒昏君。 只要死他们一个,子孙后代都能受用,高呼一声他们是那个血洒金銮殿的那个谁谁谁的子孙。官场上谁都要高看他们一眼。 舍不得死的还能逼着皇帝把你贬职夺官,带着这样的名声走,保证你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几年后,皇帝就能不得已的把你招回来,来显示自己“知错能改”以及“容人之量”。 等于是给自己放了个长假,不单能享受粉丝的拥护爱戴赞美回去还能升官发财。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