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慢慢的进入到了四月。 四月,华夏国内的经济开始复苏了。 这个时候,浩然文化公司做了一件听起来跟文化很有关联的事情,那就是给这一年里面杰出的那些诗人们颂奖。 ——这个还是当初方浩遭遇形象危机的时候,为了卷一笔养老钱,众筹诗集时做出来的承诺。 那个时候的承诺是那一本诗集每销售出去一本,他们就捐一块钱出来,用于成立一个关爱诗人的基金,寻找当年他们认为着杰出的几个诗人来进行资助。 每年进行资助的是那个基金总量的十分之一,一直到将钱花光为止。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钱不会存在银行里面,而是买了比较稳定的理财产品。 如果理财的收益可观,他们延续的年份就要多一些。 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兑现的时候。 以前他们没有想过盘子会有多大,估计大概也就是几十万到百来万的样子。 每年十分之一,那就是几万块到十来万块的样子,给公司的人分一分,那就完事了。 谁都没有想到实体书加上电子版最后的销售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上千万册。 这样算起来,这个诗人基金的规模就达到了上千万人民币,一年需要拿出来奖励诗人的总额达到了百万以上。 他们要奖励的只是几个诗人而已,那平均到每个人的奖励额度就有十几万块钱。 这就被很多人给盯上了。 大家都知道网络写手很苦逼,但实际上诗人比网络写手更加的苦逼。 至少职业网络写手能够签约,还能靠着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全勤啃馒头过日子(虽然这样的待遇很快就不会再拥有了)。 而职业的诗人想要靠着自己的诗歌来活下去,那基本上就是在做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那种可能,反正那个时候文盲多,能够长一句短一句地念出一串文字来,就可以被尊称为诗人,然后受到明星一般的对待,寂寞的时候甚至还有女孩子来投怀送抱。 那是一个文青的年代,那也是一个文盲的年代。 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遍推行了,大家的键盘上都不缺回车键,诗人的神圣感已经消失不见。 想靠着写诗来混到一碗饭吃,那实在是不容易。 现在出现了这么一个诗人基金,每年能够拿出百万人民币来奖励诗人,那些不知道从哪些坑里爬出来的诗人们,睁着饿狼一般的眼睛盯着那个基金。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将奖项颁给公司的人,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被人查出内幕来,对公司的形象极其不好。 但是不颁给公司的人,那肥水流了外人田,得有多不甘心? 当时只是想着割一些韭菜,卷一笔钱走,拿这个做借口会更加的义正词严。 现在形象危机早已经过去了,那就需要顾虑一下形象。 经过公司的商量,决定将每年资助的诗人扩展为十个。 然后在里面掺杂四个自己人,这样也可以拿走一部分钱。 一年4个,10年就是4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