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北门的时候,素服尽摘冠缨的群臣,已在宫城外列道迎候。远远见着白色潮水般的仪仗漫卷而来,梓宫被簇拥其间,大臣们肃然垂首,听见紧闭的宫门内传来低沉呜咽的号角,宫门徐徐开启,这意味着帝后出迎,亲率群臣哭临致祭,皇帝将要扶棺而行,亲自将梓宫迎入长乐宫,享祭七日。 向内洞开的宫门,轧轧开到一半却停住了。 帝后的素盖羽伞并没有出现,只有一名黄门侍郎双手巍巍然捧着白绫乌轴的诏书,徐步走出宫门,在御道中央站定,高举诏书,笔直而立。 不见皇帝亲至,群臣便不能擅自行三跪九叩之礼迎驾,宫城外黑鸦鸦一片整齐肃立着的文武官员们,身姿纹丝不动,仿佛凛冽寒风中的石雕。载着梓宫的灵车也远远停下了,鸦雀无声的宫城前,风声如刀呼啸,卷起层檐积雪。 沉缓的马蹄声踏破肃穆,诚王策马越众而出,半张脸覆在银甲面具下,另半张脸如罩严霜,眼角微垂,冷冷看着众人。 【作者题外话】:通知大家一下:25章(下)有修改;网站编辑通知,《凰图》之后的独家连载章节将要开始收费;上卷将2月底交稿后出版,下卷将继续在塔读网连载。谢谢。 第二十七章 上 猎猎风声如刀,将黄门宣旨的声音吹散四下,挟着刺骨的寒,一下下,一声声,一字字,扑打在诚王半覆银甲的脸上。 “诏曰:依三司两台所奏,奉安太皇太后神禦于奉先殿,以遵建德秋诏。” “建德秋诏”四个字,挟风裹雪,却如火辣的一掌落在诚王脸上。纵然早已知晓,有备而来,在众臣面前亲耳听见宣诏,仍令诚王的眼角不为人觉察的抽搐不止。皇帝搬出建德秋诏,意味着他只认那个长眠在陵墓中死不瞑目的先皇为父为尊,既不认祖母,更不认这个见不得光的生父。 森严的宫门,在太皇太后的梓宫咫尺之前,再度沉沉关闭,断绝了她重返长乐宫的最后之路。她在世时,没有等到儿子的赦免;辞世之后,也没有等到她冷酷的皇孙尚尧给她这份最后的尊严——皇帝以“建德秋诏”为由,拒绝将太皇太后梓宫迎入宫门,不肯将他的嫡亲祖母以无罪之身迎回长乐宫。 皇城之外的奉先殿,是获贬不能迎入万年殿享祭的皇家宗亲神位奉安的地方。 建德六年,秋,高太后卧病。 笃信萨满之术的高太后疑心被皇后骆氏暗中下了咒,令诚王携巫师秘密入宫,在宫中行法事。事情败露引发宫中大火,被骆后抓到把柄,骆氏臣党趁机群起弹劾。骆氏与高氏两大外戚争权,先帝对高氏的忌惮之心日盛,骆后趁机将罪责全部推落诚王一人头上。高太后为保幼子,自揽罪责。后宫行厌咒之术,是触犯君威的重罪,即便贵为皇后,依制论罪也是赐死。太后虽得以免死,终被先帝下诏幽禁于燕山,永不得赦免还宫。 是为建德秋诏。 先帝至死也没有撤回这道诏令,没有免除高太后的幽禁。 今上继位,尊高太后为太皇太后,可是先帝的建德秋诏仍是铁旨般不可动摇。诚王多次驱使大臣上疏,请皇帝顾念孝道,将年事已高的太皇太后迎回宫中侍奉。皇帝却以先帝遗命为重,不但不允,还将屡次请奏的大臣贬官。 风声吞没了天地间一切声息,满目黑白之间,只余死寂。 马背上的诚王,一动不动,仿佛也在白色孝服与黑色风氅之下化作冰雕雪塑。 黄门将诏书高举在手,一步步走向诚王,立足在马前,等待他下马接旨。 诚王垂目,目光漠然落在诏书上,无声冷笑——绢书之轻,君威之重,一句建德秋诏便想将他与太皇太后的灵柩挡在了宫门之外? 垂首屏息的黄门内侍,耳边听见一记撕裂长空的厉声,旋即手腕火辣一痛,托在手上的诏书被黑色马鞭的鞭梢卷起,扬上半空,抛落在地。 诚王策马踏前一步,将诏书踩在了马蹄下。 黄门踉跄闪避,险些被马踢中。 马背上的诚王勒缰而立,转头环顾四下,嘶哑语声比寒风更寒,“本王没看到什么诏书。皇上何在?今日太皇太后灵驾还宫,为何不见帝后出迎?这便是皇上垂范天下的孝行!” 风中,犹有长鞭破空之声的回响,诚王嘶哑的怒声,更如刀锋拖过石上。 他身后浩浩荡荡的护驾随从,如一片望不到头的白色潮水紧压宫城,马蹄行进整齐划一,马背上的仪仗护卫皆着白衣黑翎,分明是训练有素的军阵,只待一声令下,这支严阵以待的白色大军,铁蹄踏破宫门,无人可阻挡。 群臣噤声,一片沉寂的人丛中,却有一人徐徐越众而出。 诚王眯起眼睛,冷冷看着身形清瘦,白衣素冠的于从玑一步步走近。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