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一写出来就在阴间风靡开来。 由凶凶阎君指定到太学课本之中,刘秀认为他在炫耀,嬴政:对。 三名美人相视一笑,举杯共饮。文人想说又不敢直说,就只能借古喻今。如果宋辽两国号为兄弟,关系和睦,苏洵要是明着写‘辽国是喂不饱的狼,给钱不能解决问题,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是目光短视’,容易被人以破坏兄弟关系的名义给制裁了。但他这么写就没事,宋国知道他在说辽国,辽国看了觉得说得对还挺吉利的。 “也不知道哪一部分是宋祁编的,那些是欧阳修写的,欧阳修的文笔不错,可惜私心太重。” “自古以来修史的人,谁私心不重?司马迁把阿政都写成怎么样了?” “这倒是。”所谓的千秋评判,大多是史家笔墨,可以给人定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这权力其实不小。 喝着酒一顿闲扯,从武后一个人有本纪和列传开始闲聊,说道欧阳修若在武周朝,不知是效忠还是归隐。 武曌自从经过五代十国之后,认为大臣们比起尊严更在意生存需求,当然了人都是这样。 三人各有各的信息来源,但吕雉的来源是官方:“宋祁此人性格懒散。” “主编?” “对,编修了七年,未见成果,赵祯派人去催促,他说秋天出成品。” 长孙无病开始笑。武曌心中疑惑,我错过了什么消息? 吕雉也乐:“过了三年多,赵祯让欧阳修加入编修。这才成书。” 武曌惊的瞪大眼睛:“好慢!”这个速度完全能不能接受啊!赵祯真有耐心。 …… 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人各自去找自己的友人,看完本纪就气的头疼,等到看完了全部,对照着看,看的他们都想亲自写一本史书——反正现在有空。 李渊拍桌:“一个个都在隐没朕的功绩,到底有没有人记得我才是开国之君?” “我记得主公,永远都记得。” “朕的诏令文章都被删了!” 宋祁和欧阳修在搞文化运动,对唐朝的骈文很鄙视,删了一部分诏令,改了一部分的文风,也不管唐朝的原文,非要给改动一下。就是讨厌骈文。 … 李世民拍桌:“打高丽打的很好!打的对!朕从来没有后悔过!稍有瑕疵不代表后悔!只是没有灭了他们觉得不快活。我大唐的文臣一个个也是能征惯战,哪像宋朝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 唐朝的文臣是什么样呢?就是体力比武将稍弱一些,基本上个个都懂拉弓放箭,也能在阵前指挥,临危不乱,最起码在李世民时期是这样。凌烟阁里的文臣,最弱的也懂化装潜入。 唐太宗本来觉得宋朝还不错,在赵祯继位的那一刻,就已经超过了五代十国的合计年份。但史书中的态度就是朝廷的态度。 杜如晦劝道:“息怒,这件事有内情,听我慢慢道来。” “你说。” “宋朝文臣主和。您可是主战派的,宋太宗、宋真宗两次亲征……”掌握话语权的文人不赞同打仗,那么政党倾轧就牵连到历史评价上了。唐太宗是坚定的主战派,在这时候他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皇帝,而是‘皇帝是否亲征’这件事的风向标。 要提到为什么大批文人主和,那就得说到南北两党。所谓的新党旧党,主要组成部分是南人和北人,不只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打仗对南方人的利益有利,打仗对北方人的利益有利。名义上同为宋臣,实际上各有私心。就好比是檀渊之盟前,江南王钦若希望皇帝去江南‘请幸金陵’,四川人陈尧叟‘请幸成都’。寇准作为一北方大汉,军中代表,建议皇帝直接去干! 只有战争才能给军队带来好处。平时都会被克扣军饷军需,被挑剔,非得是打仗才能扬眉吐气,大展身手。但是呢,打仗时立功的是武人,文人们虽然不敢上前线,但是很善于批评,认为国家栋梁的风头被抢了,认为武人需要监督批评。 高士廉和另外几个人把当前朝政党派简化成一个坐标轴,潘美和杨业在不远处喝闷酒,听了全程,十分难过。 文武和南北两种立场就变成了:北文/北武,南文/南武。 然后北文和北武互相鄙视但支持,试图排挤南人,看南武的战斗力来鄙视。南文对南武鄙视,不怎么支持,并极力打击北武。北武对南文南武蔑视。南武对此痛心疾首。 李世民看向窗外,好多草:-_-|| … 《旧唐书·本纪》部分近三十万字,到《新唐书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