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绍宋

第340章 四月


虑到什么灾什么祸导致的额外支出,也没有考虑中途爆发小规模战斗的消耗。

    所以,假设赵官家想在三年后就北伐,在他就必须得在正常的国家财政外,于三年内搞到额外的三千万贯!

    只多不少。

    而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坏消息了,张俊给赵官家来密札了——他的船队,先去日本,再去高丽,辗转许久,最终回到了邓州,却只出了四分之一的货。

    原因很简单,船队规模太大了,外加还有一艘明显的武装船,所以反而弄巧成拙,让日本人如临大敌……尤其是船队在九州博多港卖出去两船货后,尝试转到更东面的时候,日本人明显被刺激到了,竟然派出大量内海船只尾随监视,各处港口也全然不再与船队交易,只是看在赵宋皇家旗号上谨慎给与了正常补给罢了。

    至于说强买强卖?

    别开玩笑了,船队虽然庞大,也有一艘武装船,却架不住肚子里还有整个京东两路海商、淮南两路大商贾,以及张俊张都统的本钱,甚至还有赵官家的无本本钱……谁疯了啊,敢真就带着这么多丝绸瓷器去干仗?!

    最后,在濑户内海的备后这个地方,终于有个胆子大的日本官员带着日本朝廷旨意上船交涉了,好说歹说,看在赵官家在登州给的公文、旗帜的面上稍微放松下来,算是信了三分,就让本地的日本西国商人上船来又买了两船货,然后还稍作交涉,让日本朝廷出面用白银和黄金买走了几乎所有用来压仓的铜钱……日本人的确喜欢大宋的铜钱,从这个角度来说,进行一定的贵金属贸易或许可行。

    毕竟,大宋虽然也缺铜,可更缺银子和金子……靖康期间,金人掠夺走了巨量的金、银,却居然没有掠夺铜钱,这就使得这个交易对双方而言都还是极有赚头的。

    但也仅此而已了。

    接下来,日本人死活都不许船只继续往日本腹心之地走了,也拒绝再买超出正常需求的商品。

    整个日本之行,只能说,张俊张太尉那个什么日本朝廷药丸的话纯属扯淡!人家日本朝廷明显还是有足够的威信与行动力的,不然如何沿途港口都行动一致?

    而赵官家那个什么人家不买就烧港口的话也是扯淡!数千里外,隔着大海,万一放了火,把自家的丝绸点着了到底算谁的?

    就日本人那些港口,全国加一起都没这些船肚子里的丝绸值钱!

    最后,船队载着前来询问此事首尾的日本使者,也就是那个因为妥善处理此事已经升职为中务大辅的备后守了,准备直接回来。但领头的张俊家人实在是觉得三十艘船过去,只卖了四艘船的货太磕碜了……就干脆说服其他人,借道北面,从博多港出发,又往高丽过去了,乃是到了开京边上著名的礼成港(仁川港)。

    结果高丽人的反应更加激烈,更加如临大敌。

    不过,这倒不是说人家高丽人就怕了这几十艘海船,跟停止了遣唐使后一直比较封闭、保守和敏感的日本不同,朝鲜半岛之前几百年一直跟中原王朝交流紧密,而且是素来有海贸传统的。比如唐末新罗时期,正是在淮东一带参过军、拿过绿卡的新罗人张保皋在大唐陷入内乱后实际上承包了东亚海贸。

    全盛时期,张保皋的船队光是每年在明州(今宁波)港前的暗礁处沉没的海船数量,都得有个十几、几十艘的规模……当然了,沿着浅海行进的海船肯定没有眼下张太尉的船这么大就是了。

    换言之,高丽人是有相当的近海中短程作战能力的。

    事情的真相其实很简单——归根到底,乃是高丽与日本不同,他们作为女真邻国,大宋和大辽的邦属,一开始就深深卷入到了辽金-宋金这场长达二十年的战争中,只是没有下场而已。所以对高丽人而言,一个处理不好,很可能就意味着要国家要直接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而郑知常带回了金河泊会盟与赵官家覆灭西夏的消息以后,高丽人内部更是出现了剧烈的争论,在外交角度也就更加敏感和慎重。

    而且莫忘了,此时赵官家派出搞‘联盟’的使节也恰逢其会,刚刚抵达高丽首都。

    故此,此时看到这三十艘大海船过来,高丽当然如临大敌,他们还以为这批船队和鸿胪寺使节一样,代表了那位在高丽已经被传到神乎其神的赵官家某种态度呢。

    不过,好在有国际友人郑知M.BoWUChinA.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绍宋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