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548节


   至于眼下进展缓慢的原因,除了原本准备在行进间抢占通辽至开鲁一线的陈翰章,没有预料到通辽日军抵抗会如此顽强,对日军筑垒地域面积之广,工事过于坚固方面预料不足之外。他手中真正投入一线作战的步兵数量不足,兵力无法占据优势却是主要的因素。

    自突破松花江沿线以来,他属下的几个师先后被调离。手中原有的几个师大部分调拨给了杜开山指挥,以填补杜开山拿下阿尔山与王爷庙一线,打通与林西战场直接地面联系之后,手中相当一部分部队被紧急车运到林西战场的空白。

    自奉命从乾安一线强行向通辽、开鲁一线攻击前进,他手中原来配属兵力最多的步兵部队,实际上只剩下三师和十八师的两个团。而受制于跟随穿插部队汽车数量的限制,在还要保证弹药和其他物资,尤其要腾出大量的汽车运输油料的情况之下。实际上连同每辆坦克上装上一个步兵班,全部能够车运的部队勉强只有一个第三师。

    而徒步行军后续跟进的十八师主力两个团,实际上一直处在后面追赶主力部队的情况。只是两只脚行军的速度,再快也赶不上坦克、汽车和骑兵的行进速度。十八师的部队直到部队在巴彦塔拉攻势已经持续了两天,才全部最终赶上主力。

    虽然赶上了主力,但是长时间的高强度行军。让已经极度疲惫的十八师主力,只能暂时先休整一天以上的时间,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参战。在三师还要分出部分兵力警戒双辽方向敌军,以及钳制开鲁方向十四师团一部的情况之下,投入到对巴彦塔拉攻击的兵力,只有一个团。

    机动步兵的数量不足,使得陈翰章原计划采用的利用自己部队机动能力强的优势,采取跃式攻击,以十八师配属部分坦克部队正面攻击,自己则带领主力避开巴彦塔拉正面,从侧面直插通辽的计划无法展开。

    再加上通辽作为西满地区的核心纵深防御地带,关东军为了对苏作战,在通辽、开鲁、巴彦塔拉三角地带,修建了大量极其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群。其核心工事大部分都能扛住七十五毫米野炮平射的轰击,所有的炮兵阵地也全部转入地下和半地下。

    其实在陈翰章实施穿插之前,总部下发的敌情通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太准确的。总部对通辽的日军工事群判断上出现了一些失误,以为作为西满重镇的通辽,作为关东军西满地区纵深战略要地,肯定会构筑有大量的筑垒地域,以作为二线要塞地区使用。

    但是作为后方,他的工事群无论是坚固程度和密集度,肯定与作为关东军对苏作战一线的林西要塞群无法相比。但是实际上这个判断整个和真实的情况对比,正好是截然相反的。这里的工事群密度之大,坚固程度之高,绝对不比林西差的太多。

    甚至在密度上,还要在地形相对有利的林西战场之上。至于原因很简单,虽然通辽位于整个西满所谓日伪国境筑垒地域纵深地带,但是因为这里正好位于西满地带的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群,与辽西的努鲁尔虎山,热河的燕山地带多条山地交汇地形之下少有的平原地带。

    自古以来,便是松辽平原进入西满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蒙古人经略东北的重要通道无论是中原王朝从这里进入蒙古地区,还是蒙古人对东北的骚扰,这里都是必经之地。过了通辽,在向西就算是进入蒙古的游牧地区了。

    而科尔沁沙地以及西辽河水系,的确可以作为天然屏障。是这里的地形大部分都相当平坦,却是相当有利于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的运动。沙地不是沙漠,虽说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地形却是差的太多了。

    作为原来科尔沁大草原的一部分,科尔沁沙地的地势更加平坦,也还没有后世那么大的面积,同时这里也并不缺少水。这里虽然可以勉强作为天然屏障使用,作用远不如山地那么大。

    地势平坦的沙地,并不能阻止苏军的坦克、装甲集群。如果发起攻击的那一方,根本就不在乎沙子多少带来影响的话。这个所谓的屏障,有和没有几乎差不多。而西辽河虽说可以作为真正的天然屏障,却是东西流向的。

    除了西拉沐沦河之外,其余的支流流量又普遍不大。大部分的河流,基本上都能涉渡。这些河流能起到的作用,也并不是太大。至于水网的密集度,远达不到真正能作为屏障的地步。

m.BoWUCHInA.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