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可能丢了。”
“如果战争初期的失败和混乱,可以用没有防备来解释。但眼下的这种局面,这个借口就是已经无法解释的了。我真不明白,他们这些战斗是怎么打的。这也就是地域宽广,人口众多的苏联,换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按照苏军目前的这个损失早就崩溃了。”
李延平很是不明白,为何在他眼中强大的苏联红军,会在战争打响之后败的这么惨。要知道苏联红军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人之中,尤其是有着留苏经历的人之中,代表着强大两个字。如果换一个词形容,那就是战无不胜。
眼下的战局打成这么一个样子,曾经是他们眼中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被如此摧枯拉朽的摧毁,几十万、几十万的被合围、围歼。让他们这些在苏联留学,或是体会过苏军强大的人,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对于李延平来说,眼下的态势无疑于是很难接受。
对于李延平的回答,杨震摇摇头。李延平的答复,几乎是等于没有。至于李延平的惋惜,杨震也没有回答。大清洗打碎了苏军的脑袋,那位苏联领袖的不懂得放弃,固守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又束缚了苏军的手脚。
火箭式提拔的各级将领,在大肃反的威胁之下,养成了只唯上的习惯。再加上战术思想的落后与呆板,部队盲目扩充训练上的不足。坦克与火炮的数量虽多,但是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牵引车,以及通讯设备等一些必要软件。
在加上那位领袖的胡乱指挥与更注意政治影响,这仗能打赢就怪了。苏军要想真正的从目前的困境之中走出来,除了他们那位领袖接受事实,不在胡乱指挥之外。就要等到眼下这批在战火中走出来的将领,真正走向成熟,以及他们在战争之中学会战争,至少学会防御的那一天。
杨震没有回答李延平的疑惑,但他脑海之中根据李延平的疑惑,涌现出来的“通讯设备落后”这句话,却是让他突然眼前一亮。按照他所熟知的历史,苏军在二战之中所有的通讯设备。
大到大功率无线电台,小到步谈机、野战电话,都是美国人援助的。苏联人薄弱的电子工业基础,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通讯保证。没有了美国人的援助,他们的通讯能力至少要削弱三分之二。
很明显一旦美国人减少这方面的援助,是在战争初期在通讯设施过于落后与严重不足方面,吃了大亏的苏联人根本就无法接受的。而恰恰抗联又有生产苏军急需的新式电台的能力,只要原材料得到保证,年初为补充关内部队,而经过扩建的无线电工业的产能足以满足苏军的需要。既然有这么一个前提,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呢?
琢磨了一下之后,杨震抬起头来道:“老李,我记得你曾经和我说过,美国军事代表团在参观咱们部队的时候,曾经对我们装备的各种步谈机,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还曾经谈起要引进生产技术是不是?”
“还有美国人对我们的火箭筒与无后坐力炮,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苏联人在战争爆发之后,也不止一次的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部分成品。我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几方面,做一些文章?”
虽然不知道杨震怎么问起这件事情来了,但李延平却点了点头道:“不是要,而是已经从我们这里引进走了生产技术。所有步谈机的生产技术,他们已经全部购买,用以交换我们急需的一些设备和物资。这个事情,去年年底就已经商定了,年初便已经履行完毕了,你怎么会忘记了?”
听到李延平的回答,杨震拍了拍脑袋道:“你要不说,这件事情我还真忘记了。这个协议还是我去皖南之前和皮尔逊那个家伙签订的。咱们用这个技术,引进了美国几种柴油发动机的技术。”
总算想起来,并很快有了一定主意的杨震对李延平道:“老李,今天你不要去。等到三天之后,你去找那个皮尔逊告诉他们,我们距离苏联的直线距离要比美国进的多。美国虽然有庞大的商船队伍,但眼下还要急于运输援助苏联和英国重装备以及物资。”
“如果每节省一吨的运力转运重装备,前边的苏联军队与英国军队,就可以多得到一辆坦克或是一架飞机。如果他们援苏的物资,有部分从我们这里出,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生产设备。还可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