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此次路线选择我们做到了严格的保密,开始北撤后又行动迅速,三战区的反应不见得那么的快。球岭一线的五十二师部队不会太多,最多只是一些先头部队。如果我军动作迅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之内突破其封锁线。” “告诉张正坤,在完成抢渡徽河后,立即抢占榜山掩护军部快速通过。同时除留下三团就地阻击五十二师后续部队之外,主力两个团调头向南廊桥一线纵深发展,迂回三溪四十师侧翼,与正面攻击部队配合。” “命令中路部队,立即五团沿百户坑东侧山梁、老一团沿西侧山梁,配属直属炮兵营、重机枪营,向星潭一线攻击前进,务必于今日黄昏之前抢占星潭。与一纵南下部队配合,彻底的击溃当面之四十师,为全军打开一条通路。” “军直属特务团配属军教导总队两个营,由周桂生、冯达飞同志统一指挥,抢占园岭、牛栏岭一线。阻击七十九师,掩护全军侧翼。限各部在接到命令之后,半个小时之内要全完展开。也就是说半个小时之后,政委和我要听到各部发起攻击的枪炮声。” 军长在部署的时候,杨震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坐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静静的听着。等到军长部署完毕后,杨震才对参谋处长道:“告诉各部队,在战斗之中一定要集中兵力和火力,不要顾及伤亡代价。还有,告诉全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动作迅速,行动果断就一定能敌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杨震只说了这两句话后,便闭上了嘴,只是面色显得有些沉重而已。皖南事变终于还是没有能够避免,这对于杨震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对于自己的到来能不能最终改变历史的走向,杨震内心之中虽说有了一定的预料。但目前的形势对于他来说,终究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虽然两年来在东北的经历,让他习惯了大风大浪。但是皖南部队能不能在自己指挥之下,避免自己在后世所知道的历史那样的结局,对于他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尽管对于已经重新创造了部分历史的杨震来说,眼前这些战斗力远逊于日军的三战区部队,并不是太大的负担。 对于杨震来说,皖南的情况与东北的形势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自己来皖南满打满算也不过才二十天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一个关系到全军生死存亡的行动来说,多少有些显得过于短暂。 东北军区部队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虽然目前发展到几十万大军。但是自己对于团以上的干部的熟悉程度,却是皖南部队无法相比的。那里的团以上干部,自己闭着眼睛都能说出他们身上的优缺点来。 二就是对皖南部队的真实战斗力有多少,杨震心里并没有太多的底子。他依靠的只是军部有关人员的介绍,以及自己后世所知道的新四军真实战斗力。时间太短,使得他根本就无法彻底摸清楚皖南部队的战斗力,是不是像后世所说的那样。尤其在抵达皖南后,杨震发现这里的形势远比自己后世了解的还要复杂多的情况之下。 第688章 鏖战皖南 对于整个皖南部队真实的战斗力以及各级指挥员的能力,杨震自认了解的不多也不全面,这也是杨震为什么会对这位希夷军长敢于大胆的放权。授予他自新四军组建后,从未获得的真正军事指挥权。 对于杨震来说,让一个熟悉部队的人来指挥,总比自己这个陌生人要好的多。真正军人出身的杨震,在战场之上自认不会逊色眼前的这位军长。但是在对部队的了解上,他到目前还只能说是一个外来人。 作为一支部队的创建者,除了那位已经到了延安的副军长之外,对于自己部下的战斗力,很明显没有一个人会比这位军长熟悉。将战斗交给一个熟悉部队的人去指挥,总比对这支部队还不了解的自己要强的多。 这里不是东北,所带领的部队更不是自己一手创建,了如指掌的新抗联。尽管各个团以上的指挥员,大多都是老红军出身。基本上全部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以及长征的考验,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将。甚至不少在红军中担任过师一级的指挥员,但对于杨震来说,他们还是相当的陌生。 当初选定林剑秋以及项永章留下坚持,除了熟悉军部情况的一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推荐之外。两个人的简历,也是让杨震下定决心的原因之一。林剑秋是老游击队员出身,游击战争经验丰富。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