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257节


适当调整一下罐头口味。

    但不管怎么调整口味,这种参杂了大量淀粉,所需肉类最少的午餐肉罐头是其中的大头。一般部队在使用的时候都优先配发这种午餐肉罐头。至于鸡肉罐头和鱼肉罐头,一般只是在能吃上真正的饭的时候,才会使用。

    这种只加了淀粉、盐和味精,还参杂了根据地目前产量最大蔬菜土豆制成的土豆泥的罐头口味远不如缴获的日军牛肉罐头。但可以保证部队在激烈的战斗中所需的热量,维持战士们的体力。而且制造罐头外包装的马口铁,生产也远比钢材简单的多。一般的作坊就能生产。

    而火腿肠的来源更是与午餐肉一样。只不过生产火腿肠是因为马口铁的来源虽然广泛。但这东西加工成罐头所需的标准,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杨震又研发出了更轻便的火腿肠,不分迂回作战、穿插作战,还是正面作战每个战士战时一律配发几根。

    至于压缩饼干,也和方便面差不多,也都是以玉米为原材料制成的膨化玉米粉为主,少量参杂了白面与豆面制成的。只是里面参杂上了核桃粉、芝麻、花生、白糖、萝卜泥用猪油、牛油烤制的。

    只是由于生产工艺和外包装的问题,保存的时间不像后世那么长。营养与后世参杂了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压缩饼干,更是无法相比。不过杨震还是想办法进口了一批食用葡萄糖与食用维生素参杂到里面。

    这些野战食品尽管在口感和营养方面,都有这样与那样的不足。尤其在外包装上由于缺乏铝箔、朔料,只能采取油纸。使得保质期也远不如后世同类产品时间长。比如压缩饼干因为使用一般的油纸,而不是密封的包装,就最多只能保持一个半月,便变得坚硬无法下咽。而且不能见水。

    但毕竟解决了部队在迂回作战、伏击战等一些不便生火的情况之下的急需。尤其保证了部队在北满地区零下三十多度,甚至零下四十度的酷寒之中,作战时候对热量摄入和热食的需求。

    自去年秋季作战,占领了佳木斯这座因为作为伪三江省日伪军后勤补给基地,所以具备一定工业能力的城市后。这几种野战食品替代了部队中原来作为野战食品使用的炒米和炒面。

    虽说原料受制于粮食生产品种,依旧是以玉米面为主。但好赖比那些口味更加单一,营养更加缺乏的炒米和炒面要强的多。食用简便的方便面加上午餐肉罐头或是火腿肠,再配上一块压缩饼干,可以让部队在冰天雪地上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吃上热饭。

    一袋方便面外加一根火腿肠,这种后世很多因为没有时间做饭或是压根就懒得做饭的人首选的食物,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还是极为陌生。别说吃过,就是见都没有见过。

    至于午餐肉,虽然是美国人现在已经发明出来,并在二战中大量使用的。但对于这远离美国万里之遥的东北腹地来说,别说还没有见过,就是听也没有听过。引起一向好奇心比较重的中国人好奇,也就不意外了。

    当那些市民心满意足捧着用几个鸡蛋或是半斤肉,甚至几把蔬菜换回家的一袋方便面、一根火腿肠或是一个午餐肉罐头套装回家后。满足了市民好奇心的部队,总算能够消消停停的吃早饭了。

    第567章 无法放手去打

    解决了部队因为老百姓的围观而无法吃早餐的问题后,陶净非捧起了警卫员拿过来的饭盒,看了看里面同样是加了两根火腿肠的方便面,却是一点胃口也没有。没有办法,作为杨震试制这些速食时候的主要试吃人,陶净非和下边的战士不同,早就已经吃的一见这些东西就恶心了。

    当初杨震在设计出这几种速食食物的时候,为了调整口味,寻找了大量的人员做实验。甚至有一段时间,各部队首长只要去总部开会,吃的工作餐都是这玩意。尤其是兼任这种东西主要生产基地生产建设兵团政委的陶净非,当初近水楼台先得月,很是被杨震逼着当了很长时间的实验对象。

    那一段时间对于陶净非来说,几乎可以用噩梦来形容。尽管他当时在其他老抗联看来,一天三顿杂合面条,顿顿都有各种不同口味罐头可吃的生活,日子过的可谓都快成了地主老财了。

    但对于陶净非来说,那段日子简直可以说是不堪回首。这几种东西闻起来味道不错,刚吃的时候也感觉很好吃。尽管第一批成品的味道并不是太好,但好赖比窝窝头和高粱米要好吃的多。

m.boWuchiNa.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