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有不少人认为氢弹其实压根并不存在于敏构型,兔子们和海对面其实都是t-u构型。 为了证明这个说法,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所谓的科普: 【网传的于敏构型虽然厉害,但是它并不能减少氢弹的维护成本和延长使用寿命,兔子们和海对面的氢弹原理基本相同,核装药也都是采用的氘化锂6。氘化锂6是一种化合物,并不存在所谓的衰变期,无论什么构型都没法改变其本身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延长寿命一说。】 【实际上氢弹的寿命主要取决于其电子、塑料、橡胶等易老化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的寿命主要取决于自身材料以及加工工艺,海对面在这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其热核弹头的平均寿命接近30年,而包括华夏和大毛在内的其他国家平均只有约15年,和海对面差得远呢。】 这种其实是最恶心、也是最恶毒的一类科普。 它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不少专业术语,让你听起来不明觉厉,为它的“权威性”提供佐证。 同时更多的内容听起来简单明了,似乎让人一看就能明白所谓的真相,带着极大的误导性。 但事实上呢。 这类科普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细节: 气体助爆,也就是引爆机制。 这其实才是氢弹的命脉! 研发过氢弹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氢弹的逻辑结构呢,其实就是在反应设备的内部装上小型原子弹,原子弹经过核裂变爆炸后会释放出大量热量和中子。 随后氘化锂6迅速分解成氘和锂,锂又和中子结合产生氚。 最后氚和氘在极高温下发生聚变反应,氢弹爆炸。 但如果你真的按这个方法搞是搞不出来氢弹的,隔壁的三个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为这个步骤最关键的地方不在于氚和氘的生成,而在于氘化锂6怎么分解成氘和锂——这一步就要用到气体助爆了。 初级的气体助爆就是将高压氚气体装在核弹头里面的一个小气罐里,只有在需要启动核弹头的时候,才由人工将其导入核球内部。 一般情况下。 1.5克氚参与反应,可以在4.5千克钚制成的典型小型裂变扳机里放出直接让120克钚裂变的中子,第二代中子就会让660克钚裂变——这是普通原子弹的气体助爆。 想要聚变的话也简单,直接加量就行了。 这一步就要用到高压氚气体,而氚的半衰期是12.5年。 也就是成品过了12.5年,氚只有以前一半,另一半衰变出氦-3,内部的一个中子会变为质子加电子又结合成氕。 最后就是氚一半,氘和氕各25%。 氚密度一半,反应速度变为1/4,加上一半的中子会被氕氘吸收掉,中子密度变为1/2。 最终反应速度和威力会变为1/8以下,而且很可能炸不响。 但如果平时不注入等需要的时候再注入氚的话,需要的时间和操作就很复杂了——这才是海对面无法长期储存氢弹说法的由来。 而大于构型则直接不需要这一步,自然维护起来就会简单很多了。 所以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应该就能明白了。 没错,无论是兔子们还是海对面还是大毛的氢弹,确实都要用到氘化锂6。 但这玩意儿的概念只相当于cpu,大于构型和t-u构型的差别则是辅助cpu的散热。 散热你可以风冷也可以是水冷,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