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复。 别看这位大佬好像名气不大,似乎连院士都没有评上,但实际上他可是华夏物理史上绕不开的一位丰碑。 当初在提及粒子物理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吴有训院士,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吴有训院士便是胡刚复先生教出来的弟子。 胡刚复10岁的时候就因为成绩突出考入南洋公学,17岁被举荐成为第一批庚款留学海对面的学生,就读于哈佛大学物理系。 接着22岁成为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26岁又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拿到双料博士学位后学成归国。 回国后。 他在金陵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现金陵大学创办了华夏第一个现代物理实验室,并担任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属于真正的近代物理奠基人级别的存在。 葛庭燧则是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的专家,兔子们想要搞中子弹,位错阻尼和非线性滞弹性内耗研显然是个必须要解决的环节。 至于龚祖同以及陆学善…… 这两位也是院士级别的大佬,专业在精密仪器相关,同时对于光学研究也颇有建树。 虽然徐云之前在扩编名单上倒是没看到他们的信息,但从他们并入王大珩项目组的任命就不难看出,多半是基地在u2侦察机的透镜方面临时有了一些关键突破。 组织上将他们紧急调到221基地,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随着时间的推移。 车厢内出来的大佬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出现的间隔间隙也越来越长——这代表车里头已经没多少人了。 十多分钟后。 估摸着车厢内的大佬们相继出来的差不多了,加之后一位大佬应该还没走到车前,李觉便对助理周材问道: “小周,2号车厢没签到的同志还剩下几位?” 周材的手上一直拿着一份名2号车厢的乘员名单,每见到一位新同志就会在上头打个钩,因此很快便给出了回答: “还剩下一位,也就是茅……” 话音刚落。 车厢的出口便传来了一阵响动声,很快,两个小老头儿便撑着拐棍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其中左边一人大概六十多岁,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灰衬衫,头发三七分,圆脸大蒜鼻,脸上的法令纹极其明显。 右边一人则年纪要更大一些,头发稀疏眼睛不大,但眉毛却相当浓密,嘴角还带着一丝龙王笑。 在见到二人……尤其是右边那位老者的瞬间。 李觉等人的脸上齐齐露出了一丝明显的错愕。 见此情形。 右手边的小老头忍不住有些狡黠的笑了笑,打趣道: “怎么,小李,没想到我这老头子会来基地吧?” 李觉终究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被对方这么一说立马便回过了神,连忙上前一步搀扶住了对方: “李老,您怎么跑来了?这……基地收到的名单上也没有您的名字啊。” 小老头儿闻言摆了摆手,谢绝了他的搀扶,同时解释道: “首都临时来的任命,大概是出于保密需要吧,反正二机部那边今天下午会来电联系你的。” “原本我过几天还要去趟冀州呢,组织联系我后连忙改了行程——刚好我也想来基地瞅瞅。” 李觉沉吟片刻,方才缓缓点了点头。 接着他又转头看了老郭徐云等人,指着两位小老头儿介绍道: “对了,可能有些同志不清楚这二位,我和大家介绍一下吧,这两位也是首都来的专家。” “左边这位是技术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茅以升同志,右边……也就我身边这位是生物学地学部的李四光同志。” 李四光和茅以升闻言,也笑着朝面前众人点了点头: “大家好。” 茅以升? 李四光? 卧槽?! 听到这两个名字后,别人的反应徐云没有关注,但他的小心脏却顿时砰砰砰跳了起来。 虽然上辈子他既不是提桶跑路的土木老哥也不搞地质学,但这两位大佬的名字却依旧如雷贯耳。 见过钱塘江大桥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钱塘江大桥,堪称华夏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是中华夏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打破了西方所谓“华夏人自己修不了大桥”的断言。 它修建于浪大湍急的钱塘江之上,打破了“钱塘江上绝没办法修桥”的传言,并屹立数十年而不倒。 这座诞生于近代华夏的桥梁,汇聚了创造者的智慧和广大施工群众的汗水,成为世界桥梁里的一大杰作。 其建造难度之高,技艺之精湛,举世罕见。 而它的设计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