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卫生工作,几千号人全都挤在那小小号间里,吃喝拉撒五六天,不染病才怪。 第二日,毛奇龄就已经完成了第一科六篇经义,誊抄到卷子上,在寂静一片只有纸笔刷刷声的考场中,埋头呼呼大睡。 但从第四天开始,毛奇龄才算是稍稍又打起了精神。 策论考试分上下两策,考生依据题目各做一文。 第一题是,子曰“有教无类”,朝政大事,教化为本,若尔牧守一县,当以何推广文教? 第二问,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贾谊是西汉名臣,曾经给汉文帝写过关于防御匈奴的策略,“五饵三表”大概意思就是,用美食、美女、华屋、财务、奴婢这些奢侈享受作为诱饵,诱导匈奴人投降,皇帝再亲自善待抚恤他们,匈奴人自然就不足为虑了。 这番言论后来被班固嘲笑,觉得贾谊实在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但实际上,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用美女诱降西戎,越王勾践凭借西施祸乱吴国,中行说投降匈奴以后,多次进谏单于不要喜爱汉朝人的丝绸、华屋、美女,说明中行说也认为这些东西会威胁匈奴。 那么贾谊和班固到底谁对谁错呢?策论就像后世的议论文一样,让考生自行选取角度,提出观点,论述理由。 这道题看似是个价值观问题,好像贾谊就是“媾和派”,班固则是“主战派”,但其实没有这么简单,背后真正考察的,是考生对于外交政策的认识。 因为贾谊和班固其实都是正确的,关键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汉文帝时期,国家大乱刚定,休养生息,国力尚还颓弱,就需要和匈奴缓和关系,哪怕忍辱负重,也要争取时间。班固则处在东汉初年,匈奴早已四分五裂,汉军横扫漠北,自然不用讲什么妥协。 问题就是在考察,这些学礼教纲常长大,先论立场,后论对错,以及主流价值观“外圣内王”的朝贡外交熏陶下的士子,能不能体会到背后,国家实力、利益对于外交政策变化的影响。 外交政策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形势变化。 很显然,大部分人都没有领悟到这一层。 虽然支持两种观点的人都有,但都流于表面,站贾谊这边的,自然是“外圣内王”,蛮夷不服王化,那就修文德以服之嘛。 而站班固那边的,自然是汉匈世仇,前有白登之耻,若如此屈膝求和,何以士大夫气节自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看似激进,但本质上也没有超脱以道德伦理先于实际问题的理学观点,没有从国家利益得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毛奇龄这才打起精神,觉得颇有些意思。 以往的会试也会考策论,但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对于四书一些问题的延伸罢了,而且题目也都是符合宋明理学价值观的老生常谈。 可这次却显得离经叛道起来,颇合毛奇龄胃口。 第五日,最后一科,明算。 如果说策论好歹还能让人写几句,那么这明算科就实在难为人了。 即使狂傲如毛奇龄,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啥叫挫败感。 这都是些啥? 一共二十道题,前十道还算正常,大多都是些《九章算术》里的问题,最难水平也就是求圆周、鸡兔同笼之类。 但到了第十一题以后,绝越加离谱起来。 从一元二次方程,到一些稍复杂的几何问题,成功将难度上升到初一,如果只是看过《九章算术》,也未必会做了。 而最后压轴的,是一道大杀器,后世高一内容的数列求和。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