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6节


问题,“穷文富武”,这依旧会堵住寒门士子的路,后来科举中的骑射科目也的确形同虚设,被废除。直到宪宗朝建立了系统的武举之后,武举的地位也非常尴尬,基本上,只有那些卫所军官子弟,实在没办法走科举后,才会参加武举。

    而且即使中举,待遇也不高,相较于科举进士,动不动就能入翰林、入六部,最差也是知县,可武进士,却只能得一个虚衔,运气好有门路的才能混个低级军官。

    并且人数也不多,每科一般也就几十人,虽然也出过俞大猷这种名将,但总体上依然相当拉胯。

    而朱由榔开出的药方也很简单。

    说到底,过去那种武举形式,归根到底是出于一种“图省事”的投机心理,考武艺、考谋略,寄期望于能够碰见个郭子仪那般名将出来。

    这对于封建时代的军队而言无可厚非,但朱由榔既然想推进军队近代化,就必须做出改造。

    之前不是已经有教导师了吗?干脆直接把教导师固定下来,改为武学,扩大招生。

    基层军官才是军队灵魂,“猛将必发于卒伍”,唯有一支有文化、有素质的基层军官队伍,才能将军队带向新时代,成为自己事业的坚定基石。

    于是乎,曾经的武举,变成了招生考试,而教导师也搬到了城外,换了牌子,称为“大明武备兵学苑”,由于所在的地方叫做细柳坊,故而大明兵苑常被称呼为“细柳兵苑”,倒是有当年周亚夫细柳营的典故在。

    招生考试只有两科,不再单独考察骑射,当然,如果你会那更好,直接作为“特长生”录取。

    第一科考文化,不同于以前要考什么谋略,这个考试要求非常低,基本就是小学语文水平,能读会写就行。

    第二科考体力,穿上甲胄,带上武器,跑完八里地,就算完成。

    只要能通过这两科,并且经过审核,没有犯罪记录,就能成为正式学员。

    这标准之下,家庭条件稍好的平民阶层也能进入,甚至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自耕农恐怕还更有优势些,唯独需要识字有些麻烦,但考虑到明代的识字率并不算太低,许多自耕农、小地主家庭也会读一两年私塾。

    而且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科举考试中的淘汰者,那些连秀才都没考中的童生,也多了一条路可走。

    朱由榔让刚刚转任兵苑祭酒的李明忠放大胆些,第一届干脆先召个两千人,教官也好解决,当初的教导师无论虎贲旅还是羽林旅都已经毕业了,直接抓一批成绩优异的回来当教官。

    教导师解散后,原本的总兵李来亨可谓如蒙大赦,非要申请跑到一线当指挥官,不愿意带学员了,这两年他可谓相当惨了,农民出身的他还得和教导师将士们一起学文化知识。

    朱由榔见他学了两年,也算有所成了,便给他挪了窝,先转到枢密院当个承旨,等部队扩军后,再下放一线任职。

    而新建的兵苑祭酒,思来想去,选择了素来以严谨治军闻名,文武双全,在湖广战场立下大功,这次被封了建昌侯的李明忠。

    兵苑学制为两年,效仿之前羽林旅,第一年上半年全体集训,练习纪律、体能和文化政宣课,下半年开始分科,分为步、骑、炮、辎、政五科,政宣科是新设立的,以前只实行在教导师内部的政宣制度,将通过这一渠道逐渐向全军推广。

    从第一年下半年开始,除了文化、体能、纪律、政宣课外,开始添加各自的军事技能、格物、数学、战史等科目,并每月组织演习操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入苑即入伍,这些学员进入兵苑后,和现役士卒一样,是有军饷的,甚至还要高一些,比当年戚家军还要高些,每月一两七钱,一年二十两以上。

    和他们毕业进入部队后,队副一级的工资差不多。

    故而养这个兵苑,虽然就几千号人,但相当于多养一个师了。

    朱由榔规定,每年兵苑入学和毕业仪m.bOWUChiNA.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