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四位阁臣,以及刚刚请命致仕的吕大器都没什么惊讶动作,大概早就知道了。 可圣旨还没念完。 升光复中军都督李过为枢密使,中军都督由赵印选接任,焦琏升任都督同知,同时李明忠升任前军都督同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枢密使李过,入内阁参政。 殿下顿时寂然,枢密使?这不是宋朝的职位吗? 当然,其实明朝也有过枢密使,准确来说,是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那时还没有五军都督府,枢密院就作为最高军事机关存在。 很快,下方就有大臣出列,朗声询问 “陛下,我朝中已有光复军都督府统率军事,当年太祖皇帝废枢密院,就是因为五军都督府已代替其职,敢问陛下,这枢密使岂非重叠?” 朱由榔闻言看向谢颖,这种大朝会里面,皇帝一般不用亲口说话。 谢颖望着圣旨接着道 “设枢密院,有枢密使一人,位同尚书,副使两人,位同侍郎,都承旨一人,承旨若干,均以武官充任,主理军中人事调动、编制、训练、兵械、条例诸务。” 大臣们一下子明白过来,那名官员也回到位置上,这个枢密院的权责和大都督府并无冲突,但所有人却又把目光看向另一个方向。 兵部。 是的,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新成立的枢密院手中权力,和兵部基本重合,直接占了兵部事务的一半。 明代自土木堡以后,勋贵集团影响力丧尽,五军都督府基本上就是虚职。 要知道,平常所说的军权,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叫统兵权、一个叫调兵权。 明朝中后期,文官掌控朝政后,调兵权基本为外派的督抚们掌控,而统兵权,包括兵械、将领官职调动、征兵等等工作,事实上都收于兵部之手,而文官通过控制兵部,来控制军权。 可转移目光的百官们这才发现问题所在,之前的兵部尚书,不就是吕大器兼任吗? 也就是说,此时兵部群龙无首,连个带头反抗的人都没有…… 但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都督府是没事了,那兵部呢?如此一来,兵部还管个啥? 谢颖接着道 “征兵、将卒遣散安置、民兵训练、城防建设、军饷、军资审计依旧由兵部负责。” 不少文官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就是朱由榔想出来的对策,一方面要把军权彻底从文官的影响中拔出来,同时还要让军方进入决策机关,能一方面又要尽可能的限制监督军权。 既然不能以文驭武,那何妨以武制武。 朱由榔事实上就是在效仿近代军队的指挥架构,把军权分为三个部分。 兵部虽然权力大减,只能做些打杂的活,但手中依旧有三个关键权利,其一,征兵权,这是为了削弱军中的地方主义和宗族主义,军官能指挥部队,但不能挑选控制兵源。 其二,退役安置,如此,军人的退役待遇不再由直属的将领安置,而是由朝廷统一安置,既能防范某些人喝兵血,也能让军人明白自己的待遇是谁给的。 其三,军饷、军资审计,这项权柄最大,所谓审计不是说由兵部发饷,发饷工作肯定还是枢密院和都督府负责,而是查账!每年军费预算花在哪?花了多少?枢密院和各地都督府都得给兵部一个说法。 相当于后世的国防部。 而枢密院的建立,毫无疑问,就是奔着总参谋部去的,很多人误解参谋部,以为就是个幕僚机构,出出主意罢了,其实不然。 总参谋部总管军队的编制、人员调动、日常训练等等几乎所有非战时的军队事务,是一支军队的“大管家”,也就是所谓的“统兵权”。 至于剩下的都督府,事实上就是具体指挥战争的司令部了。 如此,达到兵部(国防部,军事政务与审计机关)、枢密院(总参谋部,军事建设与领导机关)、大都督府和各军都督府(总司令部和战区司令部,军事指挥机关),三权分立,三个机构除了兵部会有部分文官参与,其余全部由军官构成。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