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昉也确实是唏嘘不已,满脸的怅然,沉浸在安西局势思考中的刘昉,突然被一声惊喜的呼声打断了:“末将参加大王!” 抬眼看,只见街左,一名偏将甲饰的军官,正满脸恭敬地向他行礼,方正的面庞间,忍不住喜悦。 刘昉微愣,打量了下,发觉对此人没有印象,据马而坐,问道:“你是何人?” “末将甘州副指挥使杨福!” 不待刘昉询问,杨福一股脑儿把自己的情况介绍了一遍,严格来说,这又是一个刘昉的旧部,当初在西北坐镇时,刘昉也曾巡视甘州,检视军队,那时,杨福还年轻…… 得知是河西来人,刘昉疲惫的双目中,也不禁流露出少许追忆之色。河西!大汉!在安西待的日子,还不如当年远征漠北时,但是,刘昉已然格外思念大汉,思念父母了。 安西这边,赵王待得实在是不开心! 路遇杨福,对刘昉来说,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即邀请他回府,迫切想要了解一下如今河西的情况,以慰相思之苦…… 第474章 补漏匠 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刘旻打算怎样变革,又抱定了多么强的决心,安西的事情,仍旧没有到自作主张的地步。 固然可以自说自话,但后果也可能是严重的,因此,关于安西变革事宜,刘旻亲自拟了一份详细的章程,上奏朝廷。五百里飞骑,快马加鞭,风雨无阻,及至洛阳,已是六月下旬。 大雨如注,天空雷神阵阵,广政殿内气氛却出人意料的轻松,主要是太子刘旸的笑声显得开怀,这在素来内敛的太子殿下身上格外少见,在场的公卿大臣们心情自然也能放松不少。 “近来,难得收到些好消息,钱若水、姚益恭、王济三者皆是难得的能臣干吏啊!”刘旸畅声道。 怎么说呢,过去几个月,大汉政坛一直都不算稳定,处处事端,难得安宁。中枢就不用多提了,上至太子,下及朝官,无不活在老皇帝的阴影下,喜怒无常的脾气,让人如履薄冰。 地方上,西北官场又经历了一场大整肃,尤其河西、陇右两道,半数的官员都被更换了,其中不乏州府以上的高官,需要掉脑袋的,更有两百多人,影响扩散,关内道也落马了好些官员。 王禹偁为首的一批“改革派”自是痛快了,但河陇的政事却怠误了,很多地方的行政甚至陷入短暂的混乱与瘫痪。 眼见事态扩大,整肃的后遗症的越发突出,太子刘旸坐不住了,亲自找到老皇帝,详细地汇报河陇改弊的情况与态势。 皇帝与太子之间,有那么一番对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太子:陛下觉得够了吗? 皇帝:你觉得够了? 太子:足够! 皇帝:为何?过犹不及? 太子:地方政权倾危,豪强反复! 然后,也没有明确的诏旨,但对西北官场的整顿从事实上停止了,按察、御史没有再大举调查弹劾,吏政方面也没有继续大肆换人,大事逐渐化小,然后化无。 比起以往,此次西北官场整顿,持续时间较短,规模也不算大,基本局限于河陇二道,但影响却是一点不小,甚至更为深刻。 杀人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太子的示警,豪强反复。有一说一,大汉的官僚们自有其丑陋的一面,但从维护大汉帝国、巩固刘家江山的角度来偶说,他们也是柱石一般的存在。勋贵需要官僚来平衡,豪强需要官僚来抑制,百姓需要官僚来治理。 虽然前两者,并没有绝对界线,甚至有诸多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的情况,但至少在当前政局下,大汉官僚,尤其是庶族官僚们对刘家江山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吏政需要反腐倡廉,统治阶级需要自我净化,以保持活力,保证战斗力,甚至于,需要用贪官污吏的脑袋和鲜血,来缓解矛盾,安抚民怨。 但是,凡事总得有个度,朝廷在当下的西北,就需要注意到矫枉过正的道理。官场是被肃清了,军政官吏们是被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