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曲折,我们只需知晓,王继恩专行于朝前后四十载,始终稳如泰山,在于陛下之隆恩宠信。如今风波跌起,千夫所指,便恰恰说明,他所倚恃的根基不稳了……” “只是……”赵德崇琢磨了一阵,好奇道:“这等消息,事关天心,何等秘密,又是如何传出的,还能取信吕府尹等人。” “此事,恐怕陛下也正猜疑着了!”赵匡义不由笑了,嘴里呢喃道:“左右,逃不脱那些亲近之人!” 闻言,赵德崇提出了一个见解:“以陛下坐视局势的态度,会不会是陛下主动释放消息,以此除掉王继恩?” 对此,赵匡义笑了笑,抬指道:“这便是小瞧陛下了!以陛下之雄,欲杀王继恩,如宰鸡犬罢了,何须费这等周折,闹得这般满城风雨,朝局动荡? 何况,此事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于陛下颜面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害。王继恩虽则骄狂跋扈,为非作歹,欺官害民,但毕竟是伺候了陛下几十年的奴仆,那份主仆之情,也是事实,不是我们这些臣子所能相比的。 要杀狗,也得顾忌主人的感受吧!如今朝廷群情汹汹,对王继恩喊打喊杀,以陛下之雄猜,又当如何看待? 会不会觉得,进言的大臣,是为了逼宫?很多人都能看出,弹劾张尽节,目的是为了对付其背后的王继恩。然而如今,攻讦王继恩,那背后更深的目标,又是什么?” 听到这儿,赵德崇彻底惊到了,忍不住道:“倘若陛下如此考量,那吕府尹、张尚书等人岂不危险?纵然搬到了王继恩,于己又有何益?” “有些事情,是不能仅靠利益二字去判断为与不为。而况,何事为益,何事为损,也无定数!至少,于那吕蒙正而言,就此番作为,便足以名垂于史了!”赵匡义再度摇头,语调深沉地感慨道: “吕蒙正此人不凡呐,颇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感。也是,能以寒门之身,争过那么多勋贵子弟、能才贤士,不惑之年即尹京府,还稳坐多年,岂是常人?” 听其感叹,赵德崇的注意力也放到吕蒙正身上来:“以爹之意,吕府尹是为了邀名?” 赵匡义还是摇头:“那也未必!树大招风,皇城司势大三十年,得罪多少人又不知凡己,遭人嫉恨的地方也太多了。我没料到的,只是发难得太早了……” “因为陛下?”此时的赵德崇,是一点就透,接话道。说着,又面露不解,道:“倘陛下为众情所激,反而力保王继恩,那他又危在何处?” 回到最初的问题,赵匡义脸上露出一抹似笑非笑的表情,意味深长地道:“你可曾想过,近来为何有那么多人开始提倡顾全大局,稳定朝纲?又有那么些人改口,为王继恩说话?那些官员,又为何突然冒头互相参劾,手中掌握的那些细况又从何而来?” 这一连串问题,背后所指,可谓直白,赵德崇也反应过来了,道:“这些都是王继恩在背后操纵!他怎敢?” “狗急亦能跳墙,何况王继恩?” “倘若此,那此人下场岂非注定?”赵德崇道。 “除非陛下,没人能救他!然以我对陛下之了解,对今时之王继恩,即便心中不舍,也断无宽容可言!”赵匡义语气肯定道。 听完赵匡义的分析,赵德崇沉吟良久,方才消化完毕,望着父亲那端重挺拔的背影,不由深深一躬:“爹对朝中局势,洞若观火,实令儿佩服之至!” 淡淡然地摆摆手,赵匡义望着窗外清凉如水的夜色,略显怅然地叹道:“只可惜,一腔抱负,满腹经纶,却只能用在钻研这等心机上了……” 从赵匡义的语气中,能够听出少许失落与不甘,赵德崇感之,不由道:“爹哪怕只用一分才情,也能辅佐朝廷,安治天下!” 或许是父子的缘故,这样的吹捧,倒也不显得过分油腻,赵匡义听着,心情都好转几分。 过去的这几年,在经受持续的试探与打压之后,赵匡义是彻底省悟过来了。这个人城府深厚,性子中也有一股子坚韧,也懂得韬光养晦。 在这数年中,赵匡义除了日常处置职权内事务之外,把大部分的精力与心思,都花费在研究人心上。而刘皇帝,毫无疑问是其重点研究对象,到如今,“读心术”已然成为赵匡义的日常必修术法。 观察刘皇帝的言行,揣摩他的心理,并由此总结出规律,把握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