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的研究,慢慢的把常数进行修正,最终得到一个非常精准的数值。 比如,万有引力常数。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数值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 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100多年,万有引力常量仍无准确结果,直到100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利用扭秤,才巧妙测出这个常量。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又对于卡文迪测出的常数进行了精细修正。 现在的‘元素超导临界温度常数’也是一样,他们只需要通过两次实验,来对微观形态进行完善,并确定常数的大致数值。 这样就可以了。 …… 九天后。 最后一次以‘锡’为材料的交流重力实验结束。 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轻呼一口气。 王浩也得到了最新的数据,并做出了最后的分析,随后和林伯涵一起,继续对微观形态进行完善。 然后就开始做计算。 因为已经有了足够的数据,也只是牵扯一些拓扑的计算,计算工作相对就简单一些,他们两个分别做出计算,最后比照了一下计算数值。 “0.0124834。” “一致!” 看着完全一致的数值,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之后又以电脑辅助做计算,也得到了同样的数值。 这时候,才能确定下来。 实验工作结束。 其他核心人员是针对实验写报告,他们的实验收获还是很大的,就像是王浩说的,换成了低温材料做实验,交流重力场强度会更高。 事实也是如此。 以金属锡为材料做的实验,检测出了最高的交流重力强度——百分之二十四。 这个交流重力场强度是非常惊人的,甚至说,只是交流重力场强度的提升,花费两千多万经费都完全值得了。 王浩则是闷头写起了论文。 其他人都知道实验是为了研究超导机制,也只有刘云利、何毅等少数人知道,具体是怎么做的研究。 林伯涵参与到了微观形态的塑造工作,也参与了‘元素超导临界温度常数’的计算,但他对于实验了解的不多。 王浩是唯一全部都了解的,实验也是由他来主导。 所以论文也只能他来写。 他是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是详细的报告,包括交流重力实验的内容,另一篇则撇开了交流重力实验,只是以超导微观形态的研究,去分析了一个通用列式。 列式的名字叫做元素超导定律。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计算单元素的超导温度,但相关参数的计算非常复杂,需要以元素的各种特性,嵌入到新型几何的逻辑中,随后才能代入数值去做计算。 但是,能够计算,就已经相当惊人了。 王浩花了两天时间整理成果,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才完成了所有的论文。 他先是提交上级部门审核了一下,确定‘精简版’的论文不牵扯交流重力场实验,只是纯理论内容可以对外发表。 等上级部门批准了以后,就投稿给了《自然》杂志。 …… 国际上有三大最著名的、影响力最大学术杂志,分别是的《自然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