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立最初,漕帮就被锦衣卫各种摸底,已然完全透明化。有不断详化的《大明律》为基础,永乐朝的官员又比较给力,此时的漕帮和X社会相距较远,随着经济和漕运发展,越来越类似于维护船工役夫权利的工会组织。 对此,孟清和也只能摸摸下巴,四十五度角望向房梁,感叹一声,历史真奇妙。 依照皇令,浙江等地船厂造出的海船,除了官用,商贾也可以购买,获取的利润。朝廷占大头,地方占小头,督造海船的官员也可分得红利。 这是天子许可的,比私下里伸手要安全得多。 只不过,领到造船任务的浙江等地官员却有些挠头,天子不差钱,手笔自然大,初定制造海舟一千一百八十艘,就算钱和材料不是问题,需要的工匠都到哪里去找? 工匠找来了,杂役又该怎么办? 农户不可能,朝廷有了高产的粮种,大家都忙着种地,除了遭灾的流民,没人会到船厂里找工作。强征?锦衣卫的驾帖会立刻上门。 匠户倒是有,可还是僧多粥少。 军户更是不要想。北边有鞑子,沿海有倭寇,西南还准备对安南用兵,除此之外,还要跟着船队下西洋,军汉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巴望着借此获得战功,各种摩拳擦掌。 随着待遇提升,军户,尤其是北边的军户,不再以从军为苦,想从贴户余丁中拨拉出人手,愈发的艰难。 领到造船任务的各地都司都在发愁。 这就像从天而降一个聚宝盆,哐当砸在自己面前,眼睁睁的看着,口水横流,就是够不着,闹心不闹心? 缺人的不只是沿海各府州县,北疆各地也陆续闹起了饥荒。 朝廷许可从归附的鞑靼部落垛集军丁,军户有了,匠户仍是不够。 辽东有女真部落可以填补,北京有山西的移民,甘肃和宁夏等地不停吸引着草原上的部落,多少都可以缓解一下。 只有大宁,出去的永远比进来的多。不只工匠紧缺,连发来的朝廷犯官和戍边军汉都开始大量分流。 看着被调往顺天的人员名单,孟清和的心在淌血。 好不容易培养出几个人才,他容易吗? 永乐帝压榨他,朱高煦和朱高燧剥削他,怎么连沈瑄也来凑热闹? 就算是薅羊毛,也不能只在一头羊身上薅吧? 公理何在,道义何在,正义何在! 无奈形势比人强,北京行部来要人,硬是不给,孟清和之前从行部挖人的动作就被当成了谈判的筹码。不用费事,伯府内的赵通译就是实证! 之前的挖墙脚行为获得了天子许可? 好办,下官手里也有天子的敕令,兴宁伯可详阅。 孟清和头疼,需要这样吗? 行部来人表示,很需要。 兴宁伯掀桌了。 可惜掀桌也没用,人照样拉走。即便有天子补发的金银宝钞绮罗若干,也无法弥补人才的损失。 捧着胸口,孟十二郎欲哭无泪。 急红了眼,恶向胆边声,干脆打起了海外番邦人士的主意。 八个倭人工匠给了他灵感,一衣带水的邻居就在身边,不抢白不抢! 何况源道义写了保证书,倭寇之患仍不见杜绝,既然如此“仰慕”上国,不如就到上国来工作学习吧。 过程或许会暴力点,但情况所需,也没办法。 孟清和知道这主意会被士大夫骂到臭头,记录在史书上,更会坐实奸佞名头。 他不在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