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兜着走。 发热的脑袋冷静下来,礼部右侍郎猛然打了个哆嗦。 明朝立国,奉行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发展到明中期以后,皇帝与内阁时常处于对立姿态。朝廷官员以斥责皇帝,各种直言,顺便挨几记廷杖为最高荣耀。 能被打廷杖,证明是好官,清官,诤臣,光荣啊! 很多文官,尤其是言官,有事没事就要刺皇帝几句。皇帝笑呵呵的挨骂,承认错误,是听得进谏言,有明君之相。皇帝发火,就是昏君暴君的表现,必须接着骂,用力的骂! 大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仁宗以后,几乎没有不被指着鼻子过的。无数文官踩着皇帝的脸皮,扇着皇帝的巴掌,头顶“诤臣”光环,青史留名。 洪武帝和永乐帝是唯二的例外,敢当面骂这两位?脖子挨一刀是基本,情况严重的必定要拉上家人一起挨刀。 可惜猛人的子孙未必都是猛人。 朱棣之后的皇帝,唯有嘉靖能同文官抗争一下,其他的,包括明仁宗和深受朱棣喜爱的明宣宗都不行。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皇帝,同样深谙一个道理,和文人吵架是没法吵赢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刀来讲理了。 脖子和砍刀,孰硬? 明显是后者。 洪武年间,庆成郡主被朱元璋的光环笼罩,礼部官员想找她麻烦也不可能。 洪武帝大行,建文帝登基,读书人一抖起来,关于庆成郡主的封号问题就被摆上了台面,重新提起。 建文帝是个仁厚的皇帝,善于采纳臣子的意见。 礼部官员奏疏一上,皇帝立刻表示,公主封号的确不合适,应当改为郡主。 洪武帝亲封的公主,还是建文帝的长辈,没犯任何错误,却被刚登基的皇帝降为郡主。连带着府邸,仪仗,禄米全都降了等级。 这算怎么回事? 严重点说,不孝两个字都能甩到建文帝的脸上。 庆成郡主是四十多近五十的人了,被建文帝如此对待,气得手直哆嗦。这不单是地位和财产问题,更是面子问题! 因为腐儒的几句话,太祖高皇帝赏的封号说改就改,说撤就撤? 分得清亲疏远近吗? 气归气,庆成郡主很快发现,比起洪武年间就藩的堂弟们,自己算是幸运的了。 不过,郡主也发现,皇帝狠心有了,却太急,也过于天真,以为靠着一群只会清谈的书生就能把藩王全都拿下? 读书读傻了吧? 周王代王被流放,湘王一家自杀之后,庆成郡主就感到事情要坏。 果然,建文帝捏完几个软柿子,打算朝硬茬动手时,踢到钢板了。 朱棣是谁?让北元闻风丧胆的猛人。 坐以待毙?乖乖交出领地财产?简直白日做梦! 于是,建文元年,燕王扯着老爹遗诏的大旗公开造反了。 庆成郡主料到朱棣会反,却没想到他能在建文四年打到京城。 天子再糊涂也是富有天下。朱棣一介藩王能把朝廷逼到这个份上,该说做皇帝的侄子太蠢还是做叔叔的藩王太厉害?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