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手无寸铁的百姓,在生性残忍的满清鞑子面前,丝毫无还手之力。 莫要看对面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只有几个人,可他们也不敢轻易反抗。 实在是敌人的骑兵速度太快了,一群老百姓杀了几个鞑子兵,后面便有大规模的骑兵冲杀过来。 都知道南边的明军越战越勇,这些鞑子一败涂地,可真的杀起老百姓来,他们手中的刀依然锋利。 所以可怜的百姓,只能被绳索绑缚,像是牲口一般,被人赶着奔赴辽东。 在满清开始逃窜之时,明军也迅速作出了反应。 首先是第二师,徐敬业派出第三团驻守天津卫,接替第新一师的防御。整个防线变成第二师主力、骑兵团防守,冯先奇虎豹骑策应,第一师撤回沧州府,展开秘密的登陆作战训练,同时进行部队修整,调整军官。 其次是组建西北建设兵团,由原李自成逃逸兵将,闫东山担任兵团长,罗震担任副兵团长,半兵半耕,拱卫西北的防务。虽然西北号称建设兵团,但是在军队配备上,却沿袭了西北九边重镇的风格,人数不仅仅不会低于主力师,甚至还要多出一些。 另外罗震自带一个特战大队,负责对蒙古部落进行侦查威胁。 再次,便是将李自成原有的部队,进行整编,编训为新军第五兵团,驻守宁夏。 另外,徐梁亲自挑选军校回炉重造的高材生,外放到兰州,吸纳当地的兵员,降兵降将,组建第六兵团。 第五、第六兵团看似在防备北方的蒙古入侵,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蒙古已经成为爬虫,不敢对大明造次,他们真正的意图,是成为两把尖刀,直至吴三桂的后背。 政治投机者吴三桂虽然没有接受整编,但是经过长时间与兵部磨合之后,兵额减少为三万,至于其他的士卒,只能打散,被迫转为工程部队。 陆续被徐梁抽调走精锐之后,吴三桂也终于意识到,这天下终究是把他给淘汰了。因为西安城高,经过整编后第四建设兵团军力雄厚,第五、第六兵团又如两把利刃插在自己背后,他只能忍痛蛰伏,将儿子吴应熊送入行在,祈求皇帝赐婚,可皇帝的女儿是不会嫁给他的,那是大明最璀璨的明主,无奈之下吴三桂只能退而求其次,让他儿子吴应熊与郑志龙之子郑成功一道,进入帝国陆军军事大学深造,成为人质。 不过两位军二代,在军中的成绩都非常优秀,都混到了大校军校,这让两个昔日的大佬都有些哭笑不得。 甚至吴应熊屡次给吴三桂写信,劝说父亲,说不入帝国军队最核心的地方,永远不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强大,父亲一定要放下不臣的心思。 这样儿子和您才有机会名垂青史,成为民族英雄。 徐梁知道,吴三桂还是非常爱自己的儿子的,当初造反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将儿子接走,只是吴应熊不愿意跟他一条路跑到黑罢了。 这让晚年的吴三桂即便是造反,也没有劲儿头,连个继承者都没有,造个屁的反。 至于四川方面,目前明廷的军队暂时不能抵达,只能招抚李定国,由他负责剿灭不沉势力。 在李定国改旗易帜之后,李化鲸的山地师终于解放,转身进入对于湖广区域的控制。 二月。所有人都在忙碌,为下一步收复北京和攻战辽东做准备。东厂厂督方晴亲自进了北京城,最大限度发动当地情报组织,服他们跟随清军退往关外,以包衣阿哈的身份在关外建立情报网。 虽然难度极大,但方晴对这些饶影响力同样极大,足足一百四十四颗种子混杂在哭声震的难民队伍里前往万全陌生的世界。 在东厂紧锣密鼓做准备的同时,军情局也开始悄悄寻找通辽的商人,安插耳目,力求为大军复辽做好情报工作。 在大明大肆征兵的政策确定之前,西北光复区的官员之中,江南的书生就成了气候。 现在大明北方的官吏像是机器一般,在徐梁的掉东西啊,高频的使用者,却依然感觉不够用。 江南许多不得志的文人去了北方,原本只想做个西席先生,却谁料喜出望外的可以被选拔为知县,乃至于知州的位置。 国朝中兴,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有真才实学,德行可敬,便可以入朝为官,至于那恼人的八股文,早就成为了历史。 能人上,庸者下,这便是乱世出能人的原因。 这些人才,如同过江之鲫一般,涌入徐梁的网中。 只要通过行政考试,再在地方实习一段时间,便可以进入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