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挟持,九皇子被杀,而六皇子无昭传位,虽有登基的野心,恐难上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大人只言简意赅写了一句:正位承袭须德行兼备之皇嗣,眼下宫中无龙首,各地宗亲蠢蠢欲动,遵循祖训,纷纷要入宫勤王。他和群臣都逃出京城,人心惶惶。 韩临风不动声色地合上了信件。 因为皇族内斗,现在群龙无首,那逃逸行宫的六皇子虽然匆忙登基,可是宣读的那份陛下传位的诏书,所有人都知是假的。 而魏宣帝其实已经死了的传闻也宣扬得到处都是,现在李大人都不知道陛下是死是活。 像六皇子这样杀害至亲,篡权夺位之人,哪配得帝位? 而且随着京城周遭的动荡越来越大,许多藩王也纷纷打着勤王护驾的名义纷纷朝着京城挺进,再加上各色起义的农民军,已经乱成一片。 若是没有强有力的王师入京稳定时局,也许大魏篇章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 李归田的学生遍天下,自然也听闻了北地铁面军收复失地振奋人心的消息。 就在朝廷动荡前,就一直有人影传北镇王府世子似乎跟那义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人言之凿凿,说北镇世子就是那隐身在后的魁首。 李归田虽然不尽信,不过也是在匆忙逃亡前,给韩临风写了一封信。 他并未领到圣旨,也不清楚此时朝廷时局变化,自然无法向掌控兵权的赵栋救助。要知道赵栋娶的可是王皇后的女儿,谁能清楚,他若回来是勤王救驾,还是要助纣为虐? 所以李归田不能搬请赵栋救驾,请了便是越权逾矩。 可是他给韩临风的信,乃私人交情。 李归田虽也是大儒,可是为人哲学与在宫门前死去的孔老又有些不同。 就如他的名字一般,从农田里出来的人,天生带着一股务实的为人之道。在李归田看来,陛下的几个儿子都太不成器,从彦县之灾,到京城之乱,其实都是人祸! 听到了关于韩临风的传言后,李大人一时想起了那个与他共度难关,在洪水绝境里也一直乐观坦然的那个英伟青年! 以至于再听闻关于北地义军击退铁弗人的捷报时,李归田都是心有感慨——皇室韩家不是没有帝王之相的人,只是那人离京城和王座都太远。 这次京城剧变时,李大人也是鬼使神差,就是想给北方的那位小友写信告知一下。 至于接下来如何,便如地里播种,稻田插秧,收成好坏也要看一看天命。 李归田决定一并交给老天,端看大魏的运气造化,能不能恩赐一位心怀百姓的帝王了。 韩临风收到了李大人的信后,便也匆匆赶回了王府,找寻到了北镇王。北镇王看过信后,也是脸色一变,父子二人迅速入了书房。 这几日,京城里动荡的消息其实也陆续传入了过来。不过那些传闻都没有李大人传来的这么详实。 北镇王再仔细看信后,便问儿子:“吾当如何?” 韩临风道:“先祖将韩氏子孙封王分疆,驻守各处,就是为了在皇权生变的时候,本族子弟能力挽狂澜,匡扶皇权。先祖册封二十七同姓王,就是为了避免曹魏皇家当年孤立无援的祸事。如今既然朝中生变,按祖制,同姓王当入京勤王。我想各地的韩式藩王应该已经倾巢而动,纷纷赶往京城。我愿护送父王即刻进京平乱!” 韩毅闻言,却觉得儿子有些痴人说梦:“凭什么?就凭你粮草营里费心招揽的那些兵卒?我等原本就是被排挤的偏宗,这个动荡世界,唯有明哲保身,何必去京城丢人?” 韩临风却稳稳道:“我粮草营里的兵将不够,可若加上铁面军万人铁骑呢?” 韩毅猛然看向了韩临风。 他当然知道儿子在背后鼓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也知道儿子似乎跟那曹盛关系匪浅。 可韩临风如此笃定要将铁面军引入京城,岂不是要引狼入室?他怎么就肯定曹盛肯配合着他,匡扶韩家王室? 到了这个节骨眼,韩临风也算是可以跟父亲毫无顾忌地亮出家底了。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