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旷、吕翔两人没有犹豫,两人带着亲卫,直取黄忠。 他们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之下其实没有错误,他们错的是挑错了对手。 黄忠并非名门之后,也非是世家出身,他能够在荆州一路晋升,登临中郎将之高位,靠的并非是什么家世背景,也并非是什么阿谀奉承,而是靠着他的腰间的宝雕弓和手中玄铁刀。 吕旷、吕翔两人还未冲来,黄忠已是连发三箭。 三箭直取吕旷的面门、咽喉以及他座下的战马。 吕旷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被黄忠射落下马,当场毙命。 眼见兄弟死难,吕翔目眦欲裂,但是黄忠手中那在火光之下泛着幽暗光芒的玄铁刀已经呼啸而来。 须臾之间,吕旷、吕翔两人便被黄忠所杀,延津袁军大营最后的抵抗也就此宣告终结。 随后黄忠与曹操两人领兵向黎阳进发,而袁术也带领南阳兵和刘备带领的幽州兵攻入卫国。 袁绍军原本坚不可摧的防线,在连番的猛攻之下,逐渐露出了破绽,袁绍军节节后退,只能稳住阵线,却无法发起进攻。 大局似乎已定,前线每一天都会传来捷报。 一面又一面缴获的旌旗被送往濮阳的汉军大营,报捷的文书如同雪花一般散落向四周。 一切都似乎预示着他们即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前线汉军连番的胜利和高昂的士气也影响着后方。 濮阳汉军大营之中,守卫着营垒的军卒无一不是精神焕发,昂首挺胸。 只是不知道为何,前线的一些将校行色匆匆的返回了濮阳。 濮阳汉军大营帅帐之中,孙坚面色阴沉,端坐于上首。 众将列作于两侧,袁术列坐于右首,曹操列坐于左首。 曹操正式接任兖州刺史一职,兼任奋武将军,统领兖州兵,诸将之中,除去袁术之外,只有曹操的官职最高。 禁军统领伏德、中郎将黄忠、平原相刘备等将分别列坐。 前线的主要将领几乎云集濮阳大营。 刘备坐在曹操的旁侧,他如今的官位其实并不低。 之前公孙瓒便表奏他为平原相,后来刘备救援公孙瓒,止住了幽州军的溃势,公孙瓒又表举刘备为平虏将军。 公孙瓒北逃之后,刘备依靠着平原,抵抗冀州和青州两州的进攻,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之下,还小胜了数阵,最后领着麾下五千幽州骑和三千余名步卒一路折返,成功的向南撤离。 后来泰山黄巾军西进围攻济北国的时候,若不是刘备及时领兵来援,牵制了泰山黄巾军的兵力,恐怕曹操不能那么轻松的挡住泰山黄巾军的攻势。 坐在袁术身旁的人则是伏德,其父名为伏完,是当朝的中散大夫。 伏完乃是大司徒伏湛七世孙,袭爵“不其侯”,官拜侍中,娶了汉桓帝长女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 陈都中有传言,伏完的女儿伏寿似乎要被立做皇后。 虽然天子尚幼,但是传言有板有眼,而陈都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是佐证了这一件事。 陈都禁军统领的职位,最后被委任给了伏德,其军名为“中垒”,与汉武帝元鼎六年时,于北军新设八禁兵之一的“中垒”同名。 伏德接任中垒校尉,虽然是校尉之职,但实则位高权重。 刘备虽然现在是平虏将军,但是地位却是比不过伏德。 伏德并没有武名,虽然身形还算健壮,但是比起曹操、刘备、黄忠等人皆是少了一股英武之气,倒是显得有些阴柔,倒是和曾经的袁术气质有些相仿。 袁术曾经放浪形骸,花天酒地,不过这数年以来的军旅生涯和经历,已经是让袁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如今的袁术早已经不再是昔日的那个身穿着锦衣,纵情声色的世家贵公子。 刘备微微侧目,看向袁术。 此时袁术正襟危坐,一身的戎装,头戴铁冠,眉目犀利,只是面色和孙坚一样同样阴沉。 饶是谁见了如今的袁术,都难以想象袁术曾经会是一个放荡不堪的世家子。 帐中坐着的人并不多,除去他们五人之外,便只有荀彧、郭嘉两人。 刘备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的眉头微蹙。 他心中有一种不妙的预感,他感觉原本稳操胜券的东郡之战可能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可能…… 孙坚合上了手中的帛书,闭上了双目,他的声音低沉无比,不复平日的激昂。 “黄巾军出函谷关,兵进洛阳,洛阳已经沦陷……” 刘备霍然抬头看向孙坚,强忍住了站起来的冲动。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