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在总督衙门两名副千户的带领下走马上任。 要解决税粮征缴不利的问题,首先就要了解明朝的税粮是如何征缴的。 洪武四年,当时太祖朱元璋发明了一项制度叫‘粮长制’。 朱元璋经历了元末那段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黑暗岁月,所以他一直认为贪官是贫苦农民最大的祸害。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想到了这个粮长制:大体上,就是在每县选取数量不等的正副粮长,以田土最多的大户为粮长,命他们督收税粮,解送官府。 《明实录》记载: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矣。 当然我们后来知道所谓的良民,其实大多数也全都是王八蛋。 但一开始这个办法很管用,一来大户知道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是个猛人,所以他说的话管用,而且粮长有一种‘别把村长不当官的味道’在里面,总归他是有些小权利的。 此外,《明实录》也记载,朱元璋对于粮长犯罪的态度是会减免一等的,叫“粮长有犯,许纳钞赎罪”,说白了就是花钱消灾,这一点对大户自然有吸引力。 所以当时的大户趋之若鹜。 但是到成化年间以后,粮长制就开始出现混乱,原先是大户当粮长,后来是大户不愿意当,把这个职位硬推给了中下贫民去当。 原因很简单, 土地兼并以后,老百姓越发贫穷,大户发现,自己忽然收不上粮食了! 这就和催缴方式无关了,就像你借钱给一个好但是穷的人,你问他要钱,他态度极好,可就是没钱,你有啥办法? 但官府的官员都有催征税粮的政治压力,有的时候很多官员也是‘我死之后那管洪水滔天’的态度,反正到时间他就去找粮长。不管你什么办法,你把自己辖区内的税粮给老子交出来。 所以说,粮长这个职位就成了一个赔钱货。 某种程度上,明朝中后期岁入不断下降,也是和粮长制的瓦解有一定的关系。 基本上就是穷人收穷人,能收出什么东西来? 穷人也没有那个力量去大户那里收到粮食,人家几个家丁,把你拖过来打一顿都行。 这样又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拖欠税粮。 所谓皇权不下乡,其中一个体现就是朝廷该收的税都收不上来。 王守仁到了福州,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他可以去逼闽县、侯官县、古田县等县的知县,这些知县也可以去逼粮长,但回头一看,其实粮长自己穷得揭不开锅,吃饭都成问题,谁给你去催征欠粮? “以往呢?以往也该都是这些粮长吧?去年、前年的税粮是如何征缴的?” 王守仁问的是他的前任知府傅纪华。 傅纪华留得是山羊胡,他捋了一捋说道:“以往……其实福州府的税粮也已经不够了。各县在百姓当中所能征收到的也就十三万石左右,不同的年份会有不同的缺口,到那时官府再与大户协商,写下借条,借上一些,就这样凑凑。” 洪武六年时,朱元璋将府分为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的为上府,20万石以下的为中府,10万石以下的为下府。 福建府,是个中府。每年纳粮约16万石左右。 顺嘴说一句,苏州府一年税粮可以达到250万石,松江府可以达到95万石。湖州、杭州分别能有40多万和20多万。 所以为什么老说朱元璋对这里征税重……确实很重。苏杭周边几个府加起来确实是明朝岁入的一半左右。 弘治后期的岁入持续转好,现如今一年也就2800万石左右。毕竟弘治六年、九年,苏松河道都被刘大夏给治理过。 言归正传。 傅纪华说道:“福州府一共10县,各县税粮基本是一万余石,如今收齐的不多。” “原因呢?” 这个话怎么讲…… “现在看起来是老百姓在抗拒……但是……”傅纪华眼看总督、布政使再到天子钦点的王守仁等都到福建了,心里头也想着靠近些,便将实话说了出去,“但是我想,应当是有官府和大户在合谋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