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随他镇守幽云十六州,造就王钰一派最早的班底。王钰有今天,董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不听号令,损兵折将,董平此次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臣认为,不杀,不足以振军威,不杀,不足以正军法。”又是韩毅第一个表态。 众臣都为他捏一把冷汗,董平可是王上的心腹,说杀就杀的? 在场众官,要么是董平的故旧,要么知道董平是元勋,纷纷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太过计较,董平虽然不遵号令,孤军冒进,办他一个革职留用也就行了,给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嘛。 “戴罪立功?给他机会?列位臣工,本王问你们,谁给那战死的六万将士机会?”王钰出人意料的反问一句。 众臣被他问得说不出话来,如果真要严格追究起来,董平这个过错,倒还真的够得上砍头,难道王上是这个意思? “董平此次罪过,责任在他,根源在我。把罪过全归在他身上,是不公正的,本王也难辞其咎。这样吧,革去他一切职务爵位,刺配沧州,永不录用。”王钰大方的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王上英明,这个处置方法很适当。”众官纷纷表示支持。其实大家心里都在想,到底是王上的旧臣,还是留他一条性命。虽然王上说自己也有过错,可谁敢去问王上的罪? 正当大臣们各自玩转着小心眼的时候,王钰语出惊人:“至于本王,明日当上奏两宫皇太后及圣上,自贬三级,以示惩戒。” 这句一出来,可就吓坏了众臣,王上是朝廷的首脑,军队的领袖,你怎么能自贬呢? “王上,不可不可!董平犯事,王上替他分担责任,已是仁至义尽,走走形式也就是了,何必如此认真呢?”韩臣忠劝道。 “韩尚书所言极是,王上,六万将士埋骨他乡,固然令人心痛。可眼下当务之急,还要靠您指挥全局啊。北伐正是关键时刻,您万万不能这样做。”吴用这话,倒也公允。 本来有了这个台阶下,王钰大可顺水推舟,也不会让人议论,但他却似乎态度坚决:“不必多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本王如果只是走走过场,何以服众?我的责任,我自己担,如果本王不能做好这个表率,还怎么去要求满朝文武?行了,你们接着议,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出来,本王身体不适,先走一步了。” 众臣目送王钰离开,嗟叹不已。 第二天,王钰果然上奏,自请处分。两宫皇太后接到他的奏章,吓得不轻,谁敢去处分他?不但没有处分,两宫太后还下诏安抚王钰,说是胜败无常数,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摄政王有大功于社稷,有再造神州之德,不必处分。 可王钰铁了心,一再的上奏,要求自贬三级。两宫太后无奈,只得下诏,革去他右仆射之职。右仆射,也就是右丞相,中书省的主事官,朝廷里面真正掌权的职位。现在,掌管尚书省的左仆射是王钰的岳父童贯,他被免了右仆射之职,中书省就群龙无首了。 而两宫太后,又不敢任命其他人执掌中书省,最后被逼无奈,索性任命童贯,兼任右仆射,独领三省事。反正是你王钰一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问题又来了,让一个土都埋在脖子底下,风烛残年的老人家独领三省,主持朝政,这不是强人所难么?童贯不接招,上奏称自己年老体迈,不堪重用,再三请辞。明眼人看得出来,这位老人家不是在请辞,而是在替自己的女婿争取什么。 大宋中央朝廷一时有陷入无序状态危险。皇帝年纪又小,不可能亲政,两宫太后是女人,也不可能干预政事,而且局内人都知道,有王上在,这天下没有赵家什么事。 两宫太后急得没有办法,最后也豁出去了,你王钰虽然不兼任丞相了,可你还是摄政王吧?于是又下诏,命相父摄政王,总领三省六部,御史台,诸寺监。这样一来,几乎就把大宋整个中央机构所有权力,不分大小,统统集中到王钰的手中。虽然过去王钰一直是独揽朝政,但这一次,却是赵家皇族,正式下诏,从法理上,承认了王钰统治的合法性,意义非同小可。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认为皇室给予王钰如此厚待,“近世所罕见也”。当然,也有人对此事提出了质疑,认为王钰大权独揽,这是不合适的。可王钰声望太高,反对的声音对他来说,构不成实质上的影响。 而西北军原首领董平,因为指挥不利,不遵号令,被革去一切职务,爵位,刺配充军,发往沧州牢城,永不录用。这人损失了六万军队,自己还能捡到一条命,算是万幸了。他离开京城,被押往沧州之前,曾希望见王钰一面,可王钰没有见他,只传给他一句话“你没脸见我,我也没脸见你。”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