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两白银。但实际上最多时只有一百六十万两白银,盐税大量流失。 最好的时候,张居正改革完成之后每年得银二百八十万两,连正常收税零头都不到。 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如果工艺得到改良,比如使用晒盐法,现在大明绝对不止现在这个产量。 只不过是政治体制不允许推广,到明朝末年,也仅有徐光启推广了两个小盐场。这里面牵扯的利益实在是太繁杂,没有人敢动。 如果完成了所有的工艺改革,可以照比清朝乾隆年间做例子。 清朝乾隆年间,每一年的盐税收入是三千六百万两。 大明朝为什么没有钱?是没有钱吗? 不是没有钱。整个大明朝的体量足够庞大,如果真的能整合发动起来,绝对是当世无可阻挡的存在。 可就是全都被这些蛀虫蛀空了,即便在董大宝朴素的价值观里,每年至少也有五百万石的食盐没有了,全都被这些人私底下买卖贪污了。 这是多少钱? 一万石就是三万两;十万石就是三十万两;一百万石就是三百万两;五百万石就是一千五百万两。 张诚和董大宝对视了一眼,心里面都是咯噔一下子。 事情大条了! 第四四一章 十万石的案子 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选择有些多。 首先,这件事要怎么办? 眼前这个叫张明的家伙肯定不能放过,自己一早在陛下那里就提过他,陛下那边也通过了。 到了这个时候,自己要退缩回去,让陛下怎么想? 这个张明一定要办。 现在的问题是要不要继续往下追查? 如果只查这个人,肯定也是不行的,毕竟皇帝期待着。这件事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彼此都心照不宣。 如果在这个时候退了,那就完了。 张明身后的那些人也要办,这就是一个十万石的案子。 把案子办到这里就停下来,或许是一个好想法。 张诚抬起头看着董大宝,小声问道:“你觉得十万石怎么样?” 说这话的时候,张诚自己都觉得有一些心虚。 董大宝闻言,瞬间就明白了自家厂公是什么意思。 自家厂公根本就不是说什么盐的数量。 十万石代表一个尺度,一个案子办到这里就停下来的尺度。公公的意思是抓住张明身后这些人就结束,把这些蛀虫一扫而空,其他的就不管了。 可是董大宝并不这么想,他可不觉得这件案子办在这里就停了。 当初自己提议办这件案子是为什么? 是为了搞一个大案出来。 自己要把陈矩那边送来的卷宗里的人全都牵连进去、卷进去。如果只办到这里,那后面还搞不搞了? 原本自己还想着诬陷、搞一些乱七八糟的证据,现在可好了,你们这里都快成了公开的秘密。 从上到下所有人恐怕都知道,只不过大家都装糊涂,没有人敢捅破这个脓疮,也没有人敢到皇帝那里去说。 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也正因为如此,所有人都肆无忌惮。比如眼前这个张明,这样的话他也敢说。 整个盐场,每年那么多盐,全都被漂没了。每年还被贪污那么多银子,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如果皇帝不来,董大宝会这么想。 现在皇帝来了,董大宝就不这么想了。 虽然公公伺候当今皇帝伺候的比较多,可董大宝还是比较了解皇帝的,觉得自己知道皇帝是什么样的人。 当初山东的事,公公没见到,自己见到了。 那是多么大的压力、多么大的事? 而且海大人在办案的时候从来没有受到过压力,因为没有人敢,谁也不敢去皇帝面前说海大人的坏话。 时至今日,那一幕幕都在董大宝的脑海里。所以这一次自己要搞一个大案子。 现在有了大案子不去搞,凭什么? 害怕? 不存在的,出来混那天开始,自己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从小厮混在街头,有一口没一口;整日里打架,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凭的什么在街上闯出头? 凭的就是这股狠劲。 这么多年杀过多少人? 董大宝自己都不记得了。 后来为了躲避仇家,无奈之下加入了东厂,背着骂名干着狗屁倒灶的事,为什么? 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出人头地。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