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识”再往前穿行,带鱼开始出现了。 一群体长差不多一米左右,像一根根细鞭似的带鱼群穿梭而过,场面美感十足。 短小精悍的鳀鱼,细长的舟山带鱼,肥美的蓝点马鲛,身姿矫健的真鲷,成群的大黄鱼,连绵成片的小黄鱼…… 如果是渔民们“看”到这一幕,嘉谷海洋牧场的鱼种多样性绝对会让他们吃惊不已,这样丰富的渔业资源,东海大多数渔场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消失不见了。 众所周知,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一向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号称“四大渔业”和“四大渔产”。这“四大渔产”,无不是高营养级的底层优质鱼类,可惜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掠夺性捕捞,溃不成军。 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抛开远洋渔业不说,一批低值鱼登上了我国近海渔业的舞台。 譬如现在近海的主要渔获巴浪鱼,是一种小型鱼类,位于食物链更下一层次,生命周期短,营养级下降,价值低,广府人都不将其作为食用鱼,而是拿来当饲料,喂养殖的石斑鱼。 美食家谈鱼,讲究珍稀和肉质细腻,犹沉浸在对大黄鱼的怀念里。可是,当渔船打回来的只有巴浪鱼时,甭管多瞧不起它一身粗皮糙肉,烂贱如泥,最终还是要正视现实:我们食用的海水鱼类每况愈下,我们的饮食趣味也不得不向下调整。 有人可能会说,近年来不是推行休渔,不少经济鱼类种群恢复,产量大大提高了吗? 且不说每年为期两到三个月的休渔,对恢复渔业资源的作用多么有限;所谓“恢复了”的鱼群,游动着的全是低幼鱼,而且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永远没有机会长大成年。 譬如仍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的带鱼,现在渔民捕捞上来的带鱼,要仔细挑选方能从一大堆小带鱼中拣出几条大个的“将军”——东海区带鱼的平均肛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3.2厘米下降到如今的17.9厘米,平均年龄从1.94龄下降到1.45龄。 正是因为如此,嘉谷海洋牧场内体量远超普通标准的经济鱼群,只能用神奇来形容;更不要说还有不少是传统的长寿命优质经济鱼类。 齐政收回意识,此时渔船也纷纷抵达相应的鱼群位置,在渔船主的指挥下,渔夫们开始下网。庞大的渔网被放下,散开将鱼群笼罩其中。 嘉谷渔船放下的,是经过改良的拖网。嘉谷海洋牧场的捕捞强度,都有严格的限定,起码网口要能让小鱼钻出去。 海洋牧场捕捞和公海捕捞肯定不是一回事的,牧场里的鱼是自家的东西,只能捕捉个头足够的大鱼,小鱼要放走。 公海捕捞就简单了,根据渔业部要求选择合适网眼的渔网,然后下网捞就行了,管它捞上来的是什么——这还是遵守法规的情况下。要是使用一些禁止的渔具,那是分分钟将下网海域所有海洋生物一网打尽,令其变成空荡荡的海底荒漠。 拖网、围网、张网、流刺网、笼壶、延绳钓……一个外行人,很难明白今天的渔具渔法有多复杂,以及现代渔具的威力多么可怕。 譬如流刺网,原是一种选择性较强的渔具,但现在的流刺网动辄长达三四十公里,顺水漂浮,堪称是海上“死亡之墙”,对于海洋鱼类来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灾难! 现代化的渔船,高效率的渔具、渔法,加上过小的网目,往往水产界还没反应过来,一种鱼类可能就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困境。要不怎么说,大部分的灾难,基本都是人类自己造的孽呢? 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类建设海洋牧场,与其说是创新式开发,不如说是“赎罪”。 渔船慢慢的向前航行,渔网撑开,鱼群被捕获进去;开了大概半小时,目标鱼群差不多都进入其中,渔民开动电闸,马达发动,轮机拖着渔网开始回收。 不管什么时候,收获总是让人期待的。不管是专家代表M.BO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