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152节


轻笑:“是啊。”

    他不肯将皇长子交给皇后,看来……也由不得他了。

    朝上刚提出立太子事,刘氏便病了,皇长子‘不得不’到皇后身边养几日。

    皇帝转头看了一眼小山,小山悄悄退了出去。

    待再回来上前倒酒的时候,小山就悄声回禀道:“是刘宝林自己报了病。”

    皇帝端起酒盏:那就是为了自己孩子的‘前程’,忙不迭病了。

    他抬头仰望中秋月圆。

    明月孤悬。

    皇后见他望月,便又道:“陛下,既是赏月,不如让忠儿做首诗陛下瞧瞧。”

    皇帝转头,月色下笑意温和如水:“好。”又转向淑妃:“素节今日怎么也没来?”

    淑妃低头答道:“回陛下,那孩子有些咳嗽,妾便未敢带他过来。”带来做甚,抢未来太子的风头吗?

    她自己跟皇后别一别就算了,可不能让儿子跟未来太子别上。

    皇帝举杯,再次将酒一饮而尽。

    既如此,便不再拖下去了。

    明日,见一见舅舅吧。

    **

    长孙无忌自中书省出,穿过朱明门、两仪门,径自行向立政殿。

    路上凡见到他的官员与内侍,皆是毕恭毕敬与之见礼。

    倒是长孙无忌心中有事,便也没怎么理会——

    这一路他都在琢磨,到了立政殿怎么劝皇帝。

    他与皇帝是舅甥,多年相处下来,如何看不出皇帝不太喜欢,亦不想立皇长子忠?

    原先皇帝是更喜欢皇次子素节,如今更好了,直接给新宠武昭仪所出之子起名李弘,扰的朝臣浮想联翩的。

    长孙无忌忍不住叹口气:或许父子血脉相承便是如此吧。

    先帝文治武功何等英明神武,一生若说有什么糊涂事,便在子嗣上。立了嫡长子为太子又偏宠魏王,兄弟二人闹得生死仇敌一般,险些因父子情误储位大事。

    当今性仁厚温和,朝事上也算是一点就通,从几年前监国起就做的不错——倒是做了皇帝后,因年轻总有些任性。在长孙无忌看来,若是小事也罢了,偏生当今又与先帝一般,在子嗣事上有些迷糊起来。

    贞观一朝储位乱象可不能再重演。

    无嫡立长,早早立了皇长子为太子,入东宫由群臣教导,早得人望,好绝了将来宠妃之子夺位。

    长孙无忌这一路,都在整理‘皇长子做太子的必要性’回答。

    因他还记得永徽元年与皇帝的谈话,那时皇帝问他为什么帮着皇后要皇长子。

    又曾与他说起,既然没有嫡子,那便等皇子们都长大后看看性情再说。

    当时自己点了头,如今既然改了主意,皇帝只怕要不悦再问。

    *

    然而有些出乎长孙无忌的意料,这回皇帝并没有任性,也并没有问他请立太子的缘故,而是在专注翻看一套书。

    案上累累摆着三十卷《律法疏议》。

    这套书,长孙无忌很熟悉,正是他负责编纂的。

    早在贞观年间,他便领诸臣,前后花费十余年,编成《贞观律》。

    先帝颁行于天下。

    皇上登基后,又因律法条文简略,各地官员甚至三司对同一条律条的解释和判罚都不同,就令长孙无忌再带人修《疏议》,即为每一条律文做出疏注,以释疑义。

    皇帝正拿了其中一本在看,见长孙无忌进门,依旧手不释卷道:“舅舅有此编纂《贞观律》与《疏议》之功,已必青史留名。”

    为国定千载律法,也是长孙无忌生平一得意事,听皇帝此言,不免开怀道:“亦是陛下仁厚慎刑,见各地判罚屡有差异,不忍人因律法不明遭刑,这才有此《疏议》。”

    皇帝放下手里的书:“朕欲明年新岁后,颁行《永徽疏议》于天下,此后,凡断案叛罚,必引疏议行之。”

    长孙无忌欣慰:“陛下英明。”

    *

    说过《疏议》事后,李治望着眼前的长孙无忌:“十年前就是舅舅教朕悉知律法条文——朕的经史子集是不同的先生教的,唯有律法,几乎都是舅舅教的。”

    长孙无忌思及旧事,也带了几分怀念之意:“陛下从小就聪慧懂事。先帝道陛下应多学律法,陛下便也不嫌枯燥,常来与臣论律。”

M.BOWUcHiNA.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