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蓁原以为,现今自己的亲眷,除了姚蔑外,仅剩骊兰玦一家。 待她在临安住了一段时日后,才知晓原来临安城中还住着母族的另一家亲眷,是她母亲的母族堂姐,早年嫁到临安一户姓于的富庶人家,姚蓁当称她为“姨母”。 在骊夫人的牵线下,姚蓁同姨母会了一面。 于氏从商,家中开了许多布庄、纺织铺子,雇佣工人无数。她家出产的绸缎,名满江南,如今富甲一方。 姚蓁一见到她,便觉浑身绫罗,贵气逼人。 骊夫人说,此次征战岭南,于家于军饷上出了许多力。故而姚蓁同于姨母谈话时,只觉得她十分面善。 而于夫人见到姚蓁,听说了她的身份,则是心中震惊。 一是震惊于她的容貌,二则是姚蓁有意隐瞒行踪,没有细说原因,只是托她帮忙遮掩一二,总令她忍不住猜想,是否是京中出了什么事。 如若京中当真有事,于夫人心想,她得同夫婿好好商议一番,莫要将布庄分装开到京城里。 同时,她看着姚蓁,心中渐渐产生一个念头—— 于夫人二女一子,家中还有姬妾所出的几个庶子。 她的大女儿比姚蓁大一些,早年嫁了人,小女今年满打满七岁,领了骊夫人的拜帖后,同她一齐来到通判府。听说姚蓁乃是京城来的公主,眼眸睁得溜圆,盯着她看。 于夫人原以为姚蓁会降罪,但她温婉的笑着,并未见怒气。于夫人的那个念头便越发清晰。 她的独子如今已经及冠,于仕途上无意。如若她的儿子,能够娶到公主…… 旋即她望见了一旁的骊夫人,想到骊兰玦,唏嘘一阵,心中叹惋。 于夫人的胡思乱想,旁人自然不得而知。 姚蓁看着她怀中粉雕玉琢的小女娃,温声问道:“妹妹的年岁,应当有七八岁,可曾启蒙了?” 于夫人摸了摸幺女的脸,满不在乎地笑道:“女儿家,不必读什么书。待到她再年长一些,寻个女先生,教她认得几个字,不必睁眼瞎便是了。” 姚蓁听了这话,心中有些不适,但她没说什么。 待于夫人走后,她同骊夫人交谈过后,才知当初她虽颁布了“女子亦可科举”的旨意,但吴地离京城较远,此条律令并未在这边掀起多大的波澜。除却书香门第外,寻常人家的女子,认得几个字便可。不曾读过书的女子多得是。 姚蓁一听这话,心中很不是滋味。 当晚,她思索良久。 隔日,她找上骊兰玦,向他要了前院的一间空屋舍,留作学舍,招揽附近人家的女学子。 ——岭南战事僵持,她知自己身为女子,虽略懂军事,但终究不是强项。思来想去,她不能贪图安逸,便想到了教书育人的法子。 骊兰玦领着临安通判的官职,就任半年,深得民心。 听闻姚蓁的想法,他点头默许,立即命人腾出空屋子,而后将消息散播出去。 学堂修缮好第一日,姚蓁忐忑不已,原以为并不会有多少人来。不料家丁将门一打开,门外已经站着许多提笔而来的女孩子,乌黑的眼眸亮晶晶地望着她。 姚蓁便知晓,自己的这个决定没有错。 她并不知晓,骊兰玦同友人经过这件学舍时,友人啧啧有声,调笑骊兰玦:“你从哪里寻来这样多的小女娘?” 骊兰玦隔窗望了姚蓁一眼,没有搭腔。 - 临安的冬日不似望京那般寒冷,只是稍微有些湿冷。姚蓁往先在宫中时,过冬依仗炙热的地龙。如今来到这边,略微有些不适应,骊夫人便命人常在屋舍中备着炭炉,姚蓁的袖中也常常揣着汤婆子。 不知不觉之间,姚蓁在临安度过近一月的时日。如今已近年关。 学堂休了假,这一日,暖日晴朗,姚蓁同骊夫人一起乘马车出行,采买一些过年要用到的年货。 说是采买,实则本不必她们二人出行。是骊夫人怕她平日太累,带她出来逛一逛,散散心。 吴地富庶,坊市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生活闲适。 骊夫人领着姚蓁,游玩了当地的风景名胜,亦品了许多当地的糕点,诸如定胜糕、藕粉。饭足之后,又去瓦当观看了几场杂耍,直至傍晚时刻,才欢欢喜喜地归家。 待归家之后,姚蓁收到了一封来自望京的信件。 她的心忽地急跳起来,拆开信,辨认出这是谭歇的笔迹。 谭歇简要陈述了京中现状。 姚蓁此时才终于知晓,为何宋濯迟迟未曾追来。 竟是阴差阳错地以为她死了。 姚蓁如释重负。 心道,这样也好。 至于为何没有举国讣告她薨逝的消息,M.bowUchInA.cOM